封面评论 | “假俗乱”讲解带歪“文博热”,涵养文化心智就是要深入具体场景


蒋璟璟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点燃文旅消费热点,同时线上线下出现了大量有关文物古迹的讲解内容。然而,一些“假俗乱”的讲解内容,不仅没有阐释好文化遗产价值,还对大众的是非观、价值观、历史观等造成不良引导,短视频平台更成为此类内容的“重灾区”。文博讲解“假俗乱”,折射出当前文旅融合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半月谈)

网络叙事特别是短视频话语所主导的文化解构,在多个领域均有所显露。比如说,经典电影、严肃文学作品,地缘政治,乃至经济学、量子科学等严肃学科,经常都被短视频博主拿来魔改演绎一番。在此背景下,“文物讲解”领域,自然也是难以幸免。媒体调查发现,在不少地方,“假俗乱”讲解带歪“文博热”。原本的文化之旅,因之被暴露于信息污染和认知谬误之下,属实是大煞风景、贻害无穷。

“假俗乱”讲解,可以说是近年来娱乐化、戏谑化“文化表达”的某种延伸。我们知道,历史文化知识,很多都属于有定论、有门槛的专业知识,不专门学习而不可得。当然,文博讲解的“知识学习”,按理来说并不复杂,毕竟其并不同于学科式、研究式的学习。讲解式知识,是局部的、点状的,也即只需掌握特定的那部分“用得到的知识”即可,这中间的难度并不大。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在于,“很准确的讲解”,却未必就是“效果好的讲解”。也正是为了所谓“效果”,很多人才剑走偏锋、胡言乱语。

现实中,走样的文博讲解,可谓花样百出。有些大肆传播未经考证的野史传说、有些刻意渲染迷信、怪力鬼神的内容,有些则是牵强附会、故弄玄虚只为抓人眼球……效果优先、流量至上,在这种极致的功利思维下,知识的准确性、历史的严肃性,被很多从业者弃之一旁。就此,在某些地方,文旅与文化脱节,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文化虚无、文化错觉之旅。为此求解,除了强化“专业的讲解服务供给”,更为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其他的场景牵引,来培育公众成熟的历史观。

有人对“假俗乱”的讲解嗤之以鼻,有人却乐在其中、着迷不已。说到底,这还是由文化心智决定的。涵养健康的文化心智,功夫远在文博场景之外。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