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宿迁网
4月15日至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拉开帷幕。英国剑桥莎士比亚剧团跨越重洋来到华珠校园,与师生们共同开启了一场为期两天的文化盛宴。活动以“艺汇中西·放眼世界”为主题,秉持“文化对话开创教育新境界·艺术实践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追求,设置了非遗体验、粤剧探索、戏剧展演等环节,通过实地探访与互动实践,搭建中西艺术对话的桥梁,为大湾区青年搭建高端艺术实践平台。
在热烈的醒狮欢迎仪式后,英国剑桥莎士比亚剧团在华珠师生的陪同下,前往广东省一级特色小镇——罗洞工匠小镇开启非遗探索之旅。剧团成员与中国茶叶、鲁班锁、香云纱、烙画等非遗技艺近距离接触,并在华珠学生翻译官的讲解中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背景。他们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非遗工艺,深度感受厚重的文化底蕴。剧团创始人大卫·克里利特别关注玉雕“因料施艺”的创作理念,认为其与莎剧“文本再创造”的导演思路存在方法论共鸣。
期间,正值华珠2025年大湾区大学生电影艺术节开幕,英国剑桥莎士比亚剧团受邀参加,剧团导演大卫·克里利在开幕式上被聘请为华珠国际导师。华珠校长助理马雷猛为英国剑桥莎士比亚剧团导演大卫·克里利颁发国际导师聘书。
仪式结束后,英国剑桥莎士比亚剧团带来的《仲夏夜之梦》戏剧展演正式开始,在场师生共同见证中英文化交流与校园艺术教育深度融合的精彩时刻。剧团成员凭借精湛的表演和创新的舞台设计,将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完美呈现在华珠师生面前。演出过程中,精美绝伦的视觉与听觉效果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世界,深刻领略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永恒魅力。演出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观众们纷纷表示深受震撼。
在剧团到访交流期间,华珠艺术工作坊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体验。在莎士比亚艺术工作坊里,中英导师联袂指导,以莎士比亚为媒介,共同探寻人类情感表达的密码。专业导师们通过趣味横生的小游戏,如“能量传递”“角色转换”等,向学员们介绍戏剧表演中的核心——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学员们在互动游戏中学习如何通过身体语言表达情感和构建角色。实践环节,学员们分组进行片段表演,从台词的语调、肢体语言的运用到眼神的交流,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雕琢。工作坊尾声,学员们通过即兴表演《纪念碑》,展示所学技能,展现表演艺术的魅力。
融媒体演播中心工作坊则带领国际传播学院的学生深入探索粤剧与莎剧的艺术世界。剧团导演生动讲解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魅力,让大家了解经典剧作诞生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角色形象。在“莎剧配音 + 分组指导”环节,学员们努力用声音塑造角色,剧团演员为同学们讲解角色塑造要点,并在分组练习时穿梭指导。此外,由华珠师生共同演绎的经典粤剧《帝女花》选段,以及向剧团成员讲解粤剧文化意义,让他们体会到中国戏曲的深厚底蕴。
国际同学汇环节带领华珠国际班学子深入雅思课堂,通过英文诗歌朗诵,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华珠学子与剑桥莎士比亚剧团成员共同探讨李白的经典诗作《将进酒》。剧团成员换上改良汉服,与学生共同完成中英对照朗诵,汉服的云肩纹样与诗中意象交相辉映,让语言学习突破单纯的声音维度。另一边,华珠学子指导剧团成员中文发音和语调,剧团成员则用英语帮助学生更自然地表达情感。投影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将进酒》的动画影像,当中国学生解释“斗酒十千恣欢谑”的市井风情时,英国成员同步展示伊丽莎白时代的酒馆文化场景,两种文明的酒文化在虚拟时空中实现同频共振。这种互动不仅促进语言学习,还为跨文化交流搭建桥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提升他们的语言技能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欣赏能力。
剧团导演大卫·克里利在采访中表示,华珠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沟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存在语言差异,但学生们开放的态度让跨文化交流充满活力。他还称赞华珠的设施资源,认为丰富的硬件支持为学生提供了优质创作平台。作为资深导演,他建议学生在影视创作中“物尽其用”,精准识别演员特质,激发演员潜力。演员大卫·格里姆肖则被华珠校园的美丽和学生的热情所吸引,他认为戏剧核心是人性,此次演出圆满成功,期待未来有更多交流。演员夏洛特·卡利对华珠师生的友好和良好英语沟通能力印象深刻,她分享表演心得,建议学生提升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还提到中英诗歌的相似之处以及中国人的热情友好。
汉语言文学2401国际班的区炜唐观看《仲夏夜之梦》后收获颇丰,她认为演员的舞台表现力极强,相比电影版本,话剧的互动体验让她更有参与感,不仅提升审美能力,还拓宽文化视野。播音2202班的姚俊恒表示,活动让他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和戏剧艺术,认识到莎士比亚话剧的表现手法,还学到了可应用于专业的技巧,希望学校多组织类似活动。
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当下,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将继续深化国际化办学模式。学校计划通过技术赋能,构建跨学段跨地域的数字化育人生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协同发展。未来,华珠将加快与世界顶尖高校合作,探索前沿课程共建、校企资源互通等无边界教育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与生源高中联动,共同构建无边界育人平台,培养更多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陈子纯 黄子瑶 黄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