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享非遗|千年技艺才下指尖,又上舌尖传承新滋味

4月 19 日,“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活动第三站走进无锡。梅里古镇的德城广场上,60个摊位被分为“指尖非遗”“舌尖非遗”“潮玩非遗”等区域,每个区域都吸引着不少市民驻足,或欣赏或品尝。

作为今年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的拍摄地之一,梅里古镇以其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江南风情,成为当下的“网红打卡地”。在这片温柔水乡,古老的非遗技艺与江南的温婉气息相互交织,散发出浓厚的历史韵味。



“指尖非遗”传承千年技艺

活动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政府承办。

现场以静态展陈、活态展示、互动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多角度呈现江苏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帮助传承人搭建展示销售平台,展现了以非遗为抓手,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的创新实践,赢得市民、游客高度赞誉。



在“指尖非遗”区域,国家级非遗项目惠山泥人静静陈列,细腻的泥土在匠人的巧手下,被赋予了生命与灵魂,它们或憨态可掬,或灵动飘逸,细腻的表情与姿态,无不展现出惠山泥人独有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不禁驻足,细细品味这份指尖上流淌的文化韵味。

无锡市惠山泥人厂有限责任公司主创人员兼工会主席周璐一大早就和她的学生来到现场,认真准备着当天展示的作品,周璐在泥塑行业奋斗了27年, 助力惠山泥人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在她看来,非遗走到百姓家门口不仅有助于提升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对于传承人来说,也能激发更多创作灵感。“只有走出来,才能知道百姓喜欢什么,希望看到什么元素融入到非遗的文创作品中,此次活动也给各位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一次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在“潮玩非遗”区域,大家仿佛置身于一个“非遗大学堂”,可爱的金坛面塑、精致的徐州香包、造型多样的核雕……这些不仅仅是传统工艺的瑰宝,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市民游客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学习,并由非遗传人手把手教学。



几位妈妈带着汉服打扮的小姑娘们正在观赏簪花制作技艺,精致的簪花让她们爱不释手,一位妈妈不禁驻足感叹:“幼儿园也经常会学习一些非遗知识,这样的活动将传统文化真正融入了生活中,今天带孩子们来体验,孩子们都很喜欢。”

“舌尖非遗”感受岁月滋味

在“舌尖非遗”区域,钦工肉圆作为经典淮扬菜之一,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淮扬菜文化的深厚底蕴,由周代宫廷八珍“捣珍”发展而来,加工时不能用刀斩,不能用机器绞,要用铁棍擂锤整块瘦肉,用水汆制成肉圆,做出来的肉圆脆、嫩、爽、滑。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李忠良正在为食客进行现场讲解,揭开了钦工肉圆从选材到烹制的技艺密码,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匠心传承的魅力。

市民张先生说,“传统的美食走到百姓中来,也能更多人知道,这样的美食之所以流传至今就是因为保持着技艺的精良和食材的纯粹,可以进一步启发美食行业,只有保持匠心才能走得更远。”



除了精彩的非遗集市,还安排了丰富的展演活动,邀请吴歌、江南丝竹、锡剧、评弹等非遗项目舞台艺术作品组台,每天演出两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尽享传统文化大餐。

市民罗女士表示,“在欣赏非遗作品的同时,还能观看到高水平的舞台表演,真是不虚此行。”

此外,活动期间无锡还同步举办“非遗焕新生潮聚1969”——“家门口享非遗”艺术市集、“穿越时光中的梅村”非遗展览、“非遗石锁进校园 文化传承润童心”——“家门口享非遗”进校园活动等10余项配套活动也以多元形式,不仅展示非遗的独特魅力,也为参与者提供丰富的互动和学习机会。

市民张先生表示:“这些活动真是太棒了!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非遗作品,还能亲手尝试制作,真正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活动接下来将陆续走进省内其他10个设区市。至今年12月,全省各地围绕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因地制宜开展各类非遗宣传展示活动500多场,让非遗盛宴更贴近大众,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近距离感受非遗独特魅力,共同守护和传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潘政


(文化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