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齐鲁|吃春、禁蝎、走谷雨、赏牡丹……“雨生百谷”话习俗

拓荒号:王涛 (企业头条)

文|郑学富

细雨连绵暮春到,雨生百谷夏将至。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山东民间有祭海、走谷雨、禁蝎、吃春、赏花、品茶等习俗。

祭海

《山东省志·民俗志》说:“东海沿岸的渔民认为谷雨这天百鱼靠岸,有祭海的习俗,事前村人集资购买供品,是日聚集海岸……祭毕会饮,共食祭余。此风文登、荣成、乳山沿海地区,现仍有流行,以求安全、丰收。”

谷雨时节,正是海水春暖之时,也是春季鱼汛之际。此时百鱼要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胶东沿海地区祭海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那时候人们崇拜神灵,将希望寄托于“龙王爷”“海神娘娘”。为祈祷海神保佑出海平安、一帆风顺,感谢神灵恩赐鱼虾满仓、满载而归,便举行祭神活动。

在唐代,荣成渔民信奉赤山明神。后来,谷雨祭海活动慢慢地演变为一种节庆,称为“谷雨节”或“壮行节”。

走谷雨

谷雨这天,大姑娘、小媳妇三五成群,结伴外出到田野里走一走,或者东村逛逛、西村遛遛,名曰“走谷雨”,也称为“踩青”。这一习俗在鲁南地区特别盛行。


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降雨逐渐增多,极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所以古人有“雨生百谷”之说。

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个时候,青年女子到田野里走一圈,踩踩青,一是与人类繁衍有关,二是为了五谷丰登。北方的冬小麦在开春后因气温、雨水适中,生长很快,甚至疯长,这就需要用脚踩压一番,以后才会长得更壮实,夏季会有一个好收成,这就是“踩青”。

禁蝎符

《山东省志·民俗志》载:“谷雨禁蝎是普遍流行的旧俗,这天人们或写或画禁蝎符,张贴墙壁,以驱除蛇蝎之类毒虫。”清乾隆六年《夏津县志》记载:“谷雨,朱砂书符禁蝎。”清道光年间《商河县志》也有记载:“谷雨日亦或禁蝎。”在鲁南一带流行一首民谣:“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拿七星剑,单斩蝎子精。”

谷雨时节,随着气温不断升高,藏身在土墙、土炕缝穴里的蝎子、蜈蚣、壁虎等开始大量滋生繁衍,时常出来蜇咬人,特别是婴儿极易受到蝎子的伤害。禁蝎最流行的方法是张贴禁蝎符。《山东省志·民俗志》说:“禁蝎符一般用黄表纸、朱砂书写‘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有的画作剪刀、针和蝎子等形状。无论是画还是写,都必须一口气完成。”

禁蝎符一般在谷雨前贴在房屋内外墙壁有蝎穴的地方,以起到震慑作用。谷雨过后,再从墙上揭下来,拿到院外焚烧。这些习俗表达了人们盼望身体安康、平安祥和的美好愿望。

吃春

谷雨前后,人们把采摘、食用香椿说成“吃春”。此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雨后椿芽如木质”之说。

《山东省志·民俗志》载:“春天的香椿芽,据说过了谷雨梗就长骨,老不可食。”

赏花品茶

《山东省志·民俗志》载:“这天还有赏牡丹、尝新茶的习俗。”谷雨时节,正是牡丹怒放之时,在唐朝时就形成了“谷雨赏牡丹”的习俗。民间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的谚语,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


在汉代,牡丹作为药材生长于山中,且品种单一,以白花为主。

据史料记载,喜欢奇花异草的隋炀帝杨广把牡丹移植京都,作为观赏花卉。到唐朝时,长安的牡丹种植得到迅速发展,已出现专门种植牡丹的花师。当时的宫廷寺观、富豪庭院、百姓民宅种植牡丹蔚然成风,并且培育出众多花色品种。

每到谷雨前后,长安、洛阳以及城郊,牡丹盛开,香气袭人,春赏牡丹成为唐人的时尚,牡丹花一时名冠天下。

明清时期,菏泽呈现出“家家植牡丹,户户飘花香,大地铺锦绣,彩霞自天降”的绝佳景象,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明代书画家唐伯虎题诗云:“谷雨豪家赏丽春,塞街车马涨天尘。金钗锦绣知多少,多是看花烂醉人。”描写了谷雨时节人们观赏牡丹花的场面。

谷雨是采茶的时节,民谚云“谷雨谷雨,采茶对雨”。唐代诗人齐己《谢中上人寄茶》诗曰:“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明代茶专家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前后采集的茶色泽青黄嫩绿,闻之清香,嚼之微苦,满口生津,令人口齿清爽。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枣庄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枣庄市首批社科智库专家)


(文化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