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上,“金坛小龙人”社团的舞龙队员们身着彩衣,紧握龙杆,随着鼓点腾跃翻滚。在舞龙少年的跃动下,“直溪巨龙”仿佛有了生命。刻纸教室里,“红娃”刻纸社团的孩子们手持刻刀,正在聚精会神地创作作品。在孩子们的巧手下,一幅幅刻纸作品栩栩如生。
直溪中心小学位于常州市茅山地区,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将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直溪巨龙和金坛刻纸作为乡村学校少年宫课程,让非遗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在这里,非遗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流淌在指尖的温度。孩子们手中的剪刀和龙杆,既剪出了文化自信,也舞出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小龙人”舞龙队,传承“巨龙”文化
“金坛小龙,根正苗红。自强不息,四海称雄!”周二下午,阳光灿烂,正是直溪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团活动时间。操场上,“金坛小龙人”舞龙社团的队员们正跟着音乐操练。一条红龙和一条金龙在操场上空舞动,不停变换着造型。一旁,还有几名队员手持彩带龙,跟随着音乐不断摆动,操场瞬间变成了龙的海洋。
直溪巨龙是以龙为造型的民间表演,源于元末明初的巨村,故称“巨龙”。2011年5月23日,直溪巨龙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舞龙队队员老龄化,人才断层严重。为了让直溪巨龙后继有人,“小龙人”舞龙队应运而生。非遗项目从此走进校园,让孩子们在舞龙中强健体魄、增强自信、传承文化。
“现在每天上午的大课间,全校学生都会进行舞龙训练。每周二下午的社团活动课,主要是舞龙社团的队员们进行学习训练。”作为直溪巨龙常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学校舞龙社团的指导老师,多年来,黄海云见证了学校“金坛小龙人”队伍的茁壮成长。
从最初两条手工制作的草龙,到现在学校拥有大大小小50条龙;从开始简单的“8”字舞龙动作,到如今打招、串阵、翻花等10多个套路;从稀稀拉拉十几名队员,到目前社团60多名舞龙队员,这支乡村小学舞龙队用坚持和汗水,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成为学校乃至金坛的一张亮丽名片,被全省、全国所熟知。
摘得奖牌无数,学生收获成长
2018年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舞龙传统套路第三名、2021年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女子创意龙狮二等奖、2022年全国青少年舞龙舞狮锦标赛彩带龙推广套路第三名和舞龙规定套路第三名、2023年江苏省龙狮俱乐部联赛(常州站)特等奖、2024运动龙城大联赛常州市舞龙舞狮比赛舞龙自选(小学组)一等奖……在直溪中心小学巨龙文化工作室里,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记录着“小龙人”舞龙队取得的辉煌成绩。
在训练和比赛之外,学校舞龙队还走出校园,走上街头、公园、集市等各种场合,用那跃动的一抹金黄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所乡村学校,直溪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占比较大。黄海云告诉记者,自从舞龙课程进入乡村学校少年宫后,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还变得阳光自信了许多。
五年级的刘梓芯是一名留守儿童。四年级时,她开始学习舞龙,从此便喜欢上了这个非遗项目。“舞龙其实很费体力,学了一年多之后,我的身体变得更强壮了,而且还学会了如何与队友团结合作。”
余梓妍不仅是一名舞龙队员,她还是这个非遗项目的宣讲员。“作为‘龙的传人’,我不仅要把这个项目传承下去,还要把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
武筠雅告诉记者,在黄海云老师的带领下,她参加了各种舞龙比赛,收获颇丰。“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站在全国比赛的舞台上,我想那将是我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非遗遇见童心,凸显文化自信
一把刻刀,一张红纸,如此简单的材料,在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下,也能变换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与操场上热闹的舞龙相比,刻纸社团教室里则安静许多,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创作着自己的作品。
三年级学生吴欣怡告诉记者,她从二年级开始学习刻纸,如今已能够尝试简单的作品。“我觉得在刻纸时非常忘我,感觉很治愈。”小姑娘表示,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刻纸作品也能参与展览。
除了舞龙,金坛刻纸也是直溪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之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国家、省、市级传承人多名。“乡村学校各方面条件有限,刻纸的制作工具和材料简单普通,只要一把刻刀、一张红纸,就能刻出精彩纷呈的作品来,所以我们成立了‘红娃’刻纸社团,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创新能力。”直溪中心小学校长吴良俊表示,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社团是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打造“小龙人”舞龙队伍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组建龙文化社团、开设龙文化课程,致力把学校打造成一所龙文化特色学校。
“当非遗遇见童心,传统纹样里跃动着创新,龙鳞光影中闪耀着坚持。这些荣誉,不仅是技艺的见证,更是成长的勋章。”吴良俊表示,学校以非遗为纽带,实现“技艺传承—人格塑造—文化反哺”的闭环,传递“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命力。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