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读报 |《中国美术报》2025年第11期导读

《中国美术报》第395期 封面

本期导读

01

美术聚焦

●从大海到大山——李宝林艺术研究与捐赠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艺术生态的未来图景

02

美术新闻

●大道同工——当代中国工笔画七人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

●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亮相辽宁省博物馆

●2025年“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举办

●本报观察|优质美术资源直达基层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亟待建立

●全国书法院正书大展巡展(河南站)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

●浙江画院党支部书记茹峰一行到访中国国家画院

●湖南省画院开展“漫步山水间”采风写生创作活动

●《中国美术报》社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季第一阶段启幕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学课徒稿作品展在津举办

●郭怡孮《怡园艺话》等新书首发座谈会在京召开

●艺坛短波

03

艺术家

●江苏省美术馆藏李剑晨捐赠作品展

●李骆公:铁笔撼山岳

●乔宜男:自然的韵致

●宋陆京:心游万象

●王心耀:再中国风

●叶丽美:草木有情

04

专题

●玄裳绮梦——王晓卉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

●松风无尽——谭长德山水画展

05

美育·专题

●美育观察 | “以古为师”的创造性学习

●专题 | 四川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探索《书法概论》课程改革新范式

●名师讲堂 | 王东声:艺术是心灵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专题 |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与积淀

06

副刊·专题

●色彩列传|从查无此色到备受青睐——西方艺术中的蓝色

●新书推荐

●边走边写|颠覆传统的霍巴特古今艺术博物馆

●艺见|从循规蹈矩到意造无法

归庄的坚守及书法管窥

美术聚焦


●从大海到大山——李宝林艺术研究与捐赠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3月2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从大海到大山——李宝林艺术研究与捐赠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东楼展区一层启幕。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尚谊宣布开幕仪式启动;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中国画学会会长田黎明,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董继宁,捐赠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李宝林先后致辞;随后,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代表画院接受李宝林捐赠作品;刘万鸣为李宝林颁发捐赠证书。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主持。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作品展”同期启幕,该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李可染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承办。作为艺术教育家的李宝林为当代画坛培育了一批中坚力量,此次展览展示了李宝林与学生在艺术之路上携手奋进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艺术生态的未来图景

在当今的智能化浪潮中,艺术生态正在经历着多维度的深刻变革,这不仅体现在创作工具和媒介的革新上,更涉及艺术生产、传播、消费及社会价值的重构。如何重新定义创作主体性、艺术价值与技术工具的关系等成为当前艺术界热议的话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美国苏富比艺术学院近日联合主办的“未来商业艺术生态:科技、文化与市场交融论坛”便探讨了人工智能、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对艺术行业的赋能作用。本期《中国美术报》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从艺术创作、市场运营、收藏投资等角度共同畅想艺术生态的未来图景。

·张子康:跨学科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美术馆运营的生态学视角

·唐辉:艺术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王路平:AI驱动艺术设计生态变革

·沈阳:AI美术创作的智化狂潮与人文新生

美术新闻


●大道同工——当代中国工笔画七人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

3月31日,由国家大剧院、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的“大道同工——当代中国工笔画七人展”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馆开幕。展览聚合了当代中国工笔画领域在学术探索、创作创新上成绩突出的画家陈孟昕、贾广健、刘万鸣、卢禹舜、莫晓松、唐勇力、王颖生的代表性作品近百件,集中展示了他们在创作上契合时代命题与民族审美的独特艺术表达、异曲同工的语言样式,反映了其在中国工笔画现代转型进程中的深刻洞见和探索轨迹。

●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亮相辽宁省博物馆

3月29日,由辽宁省博物馆和甘肃简牍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简牍是纸张未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真实可靠地记录着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社会现象及民众生活。此次展览展品共计253件(组),其中文物248 件、仿制品五组。展览分为“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生活”和“简牍墨韵”四个单元,从简牍发现的历史、简牍中壮阔的丝路故事、汉代边塞人家的日常生活、汉简中蕴含的书法艺术出发,以简牍为媒介,解码古代甘肃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全面、生动地展现简牍里的丝路文明与中华智慧。

●2025年“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举办

3月23日至4月5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主办,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广西美术馆、广西政协书画院承办的2025年“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走进南宁、钦州、来宾、桂林等地。活动邀请了冯远、李翔、郐振明、唐勇力、孙景波、王宏剑、孔维克、刘广、陈辉、张江舟、王万成、方向、杨晓刚、李丹、陈良敏等1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在为期14天的活动中,分别在平陆运河马道枢纽、企石枢纽、青年枢纽和龙门大桥以及南宁市武鸣区、来宾市武宣县、金秀瑶族自治县、桂林市阳朔县等地现场采风创作。创作题材涵盖重大项目建设、民俗文化、山水风光等,以书画作品呈现广西高水平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奋进姿态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

●本报观察|优质美术资源直达基层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亟待建立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这一举措意义深远,它与基层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紧密相连,关乎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更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在当今社会,美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显得尤为迫切。

●全国书法院正书大展巡展(河南站)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

4月1日至4月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安徽省书法院、河南省书画院、河南省美术馆承办的“全国书法院正书大展巡展(河南站)”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正书大展”即篆书、隶书、楷书的创作展览,此次展览展出281件作品,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各书法院的创作新成果。同时,展览也为广大书法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专业领域内对创作理念及展览新机制的深入探讨,为当代书法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浙江画院党支部书记茹峰一行到访中国国家画院

4月1日,浙江画院党支部书记茹峰一行到访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与茹峰等进行座谈,双方就画院间深入合作、画院未来发展以及浙江画院即将举办的文献展筹备情况等具体事宜进行交流。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浙江画院研究部主任王凯参加座谈。

●湖南省画院开展“漫步山水间”采风写生创作活动

3月25日至31日,湖南省画院精心组织开展了“漫步山水间——当代湖南山水画家走进永州、郴州”采风写生创作活动。活动紧扣“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聚焦于建设美丽湖南的生动实践,力求创作出更多展现新时代潇湘大地风采的优秀作品,以艺术的力量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中国美术报》社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为深化文化艺术领域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中国美术报》社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进行了交流互访,并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围绕文创产品开发、青年艺术家扶持、内容出版及品牌共建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季第一阶段启幕

3月30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季第一阶段启幕。活动包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陈列展览、文化引擎——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美术馆高峰论坛、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会议等。当天上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陈列”展览开幕。展览历经一年多的筹备与实施,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两万余件藏品中精选近500件优秀作品,呈现了“古代中国艺术”和“现代中国美术”两个专题板块,不仅是久远恢宏的艺术史的生动书写,更是学院教学实践的重要资源,承载着百年美院艺为人民的学术积淀,见证了中国美术教育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学课徒稿作品展在津举办

3月31日,“力学力行——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学课徒稿作品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汇集了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历代艺术家的600余件课徒稿作品,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至2025年,全面展现了学院书画教学70余载的传承脉络与创新探索。

●郭怡孮《怡园艺话》等新书首发座谈会在京召开

4月2日,中央文史研究馆召开郭怡孮《怡园艺话》等新书首发座谈会。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高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郭怡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张继海,中共潍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建华等出席座谈会并致辞。

●艺坛短波

艺术家


●江苏省美术馆藏李剑晨捐赠作品展

4月3日,“江苏省美术馆藏李剑晨捐赠作品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精选李剑晨的水彩画及中国画作品60余件,勾勒其近一个世纪勤于耕耘、勇于变革的艺术道路,展现其雄健灵动、淳朴清新的艺术风貌,更传递其洋溢着时代气息与传统气韵的艺术气质。

●李骆公:铁笔撼山岳

4月4日,“铁笔撼山岳——李骆公艺术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展出了李骆公的120余件(套)艺术作品,以早期油画、交游篆刻、书法创作及晚期油画四大板块,系统呈现李骆公贯通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探索之路。

●乔宜男:自然的韵致

4月3日,“自然的韵致——乔宜男中国画作品展”在广西书画院举办。本次展览汇集了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乔宜男近几年创作的85幅作品,从多元视角彰显了他在中国花鸟画领域的深厚造诣与创新突破,展现了乔宜男扎根传统、锐意创新的艺术探索。

●宋陆京:心游万象

3月29日,“心游万象——宋陆京艺术大展”在浙江杭州竖大艺术馆举办。此次展览汇集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画院院长宋陆京近年创作的60余幅山水、花鸟、人物画佳作,展现了画家扎根传统、融汇时代所进行的艺术探索。

●王心耀:再中国风

4月2日,“再中国风——王心耀艺术展”在湖北美术馆举办,展出了武汉汤湖美术馆馆长王心耀近十多年以来的“中国风”系列作品。王心耀多年来潜心研究笔墨语言中基于“墨”的现代性转换,借助传统西方绘画中的材料,赋予中国艺术新的生命力。

●叶丽美:草木有情

4月3日,“草木有情——叶丽美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展示了叶丽美近十年取得的艺术成果,展现了她在花鸟画艺术创作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专题


●玄裳绮梦——王晓卉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

3月28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中国女画家协会、北京凤凰画院主办的“玄裳绮梦——王晓卉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展出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主席王晓卉的凤凰题材作品56件。


●松风无尽——谭长德山水画展

2024年6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谭长德的《松风无尽——谭长德作品文献集》出版。这种人与山川“互藏其宅”的精神在谭长德这里得到新的演绎……

美育·专题


●美育观察 | “以古为师”的创造性学习

近期,北京的“传移模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临摹教学作品展”与杭州的“稽古振今——第八届中国画双年展”不约而同地将主题定格在“师古人”上,深入探讨了中国画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提倡“创新”的当下,回归传统临摹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专题 | 四川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探索《书法概论》课程改革新范式

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深化课程教学综合改革,探索书法艺术人才培养新途径。立足“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秉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高级思维能力培养、以美育人的教学理念,通过“AI+”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书法概论》艺术课程改革新范式。


●名师讲堂 | 王东声:艺术是心灵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学书法或国画,临摹都是基础。对艺术家来说,没有这些基础,就缺失了对“理”的认识、把握与判断。但是,单有“理”的概念,还不可能成为艺术家。从艺术史与艺术史观来看,只有对“理”把握到一定程度后,才能与创造性的工作紧密相连。

●专题 |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与积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形成文化向心力 , 培养家国认同感、归属感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国家发展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内在源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在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意趣的基础上,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认同。

副刊·专题


●色彩列传|从查无此色到备受青睐——西方艺术中的蓝色

“赤橙黄绿蓝靛紫”,当牛顿在17世纪用三棱镜折射出彩虹时,他“规定”彩虹由这七个色系组成,虽然这个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你没发现有什么不对吗?蓝和靛都是蓝色系的。为什么有两个蓝色?

●新书推荐 |

《跨文化艺术美学》

《中国写意画创作与思维创新研究》

《乾嘉时期隶书书家群体研究》

《英国国家美术馆》


●边走边写|颠覆传统的霍巴特古今艺术博物馆

当全球艺术界仍在关注白盒子空间的诸多争议时,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霍巴特古今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以近乎暴烈的方式撕碎了传统博物馆的叙事框架。这座由数学家大卫·沃尔什打造的私人博物馆,通过地下洞穴式的建筑结构、跨越边界的藏品陈列与赛博朋克式的科技介入,构建出当代艺术展示的场域。

●艺见|从循规蹈矩到意造无法——归庄的坚守及书法管窥

历史上每逢朝代更替,都会有一批前朝遗民,他们或为胸中大义,誓不与新王朝合作;或归隐山林,坚守道德底线。明清之际,也出现这样一批前朝遗民,归庄即是其中一员。归庄坚定的遗民立场直接决定其书风的改变,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洗礼之后,归庄在挥毫染翰之际,更是摆脱外界干扰、不拘一格。

编辑 | 贺 玮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文化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