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尽头一定有亮光!”音乐剧《速记员》展现19岁少女“潜伏”的14年

拓荒号:王涛 (企业头条)



每分钟两百字的打字速度让19岁的沈安娜在1932年打入国民党内部成为速记员,此后14年间,她始终默默把珍贵情报输送给党中央和毛主席……据这一真实人物和历史事件改编的音乐剧《速记员》日前在兰心大戏院上演。


《速记员》的故事并不惊天动地。沈安娜自上海投身革命,一直坐在不被人重视的一隅,一路潜伏,波澜不惊。她冷静、智慧、从容地周旋在国民党高层之间,成功完成了各种搜集情报的任务。但是在这种看似“一路畅通”的故事表象下,沈安娜的身心其实是备受煎熬的。长期巨大压力,让她患上了肺结核与胃溃疡。而她的上级被捕后,虽然每晚都在做噩梦,但是白天她依然要强颜欢笑地去上班。她始终坐在看似不起眼实则很危险的角落,平心静气地坚守信仰与职责。

音乐风格方面,该剧具备了音乐剧里常见的流行、爵士、摇滚等,甚至还加入了艺术歌曲。被观众称之为“定情歌”的《千钧文章》,以杭州美景寄情隐蔽战线——“砚中人,清如水,无声之处藏惊雷”。这一曲既是沈安娜与丈夫华明之的相爱见证,也是坚定投身革命的誓言。而朝天门码头上的《江上风清》则唱出了抗日战争艰苦之际,中华优秀儿女的心声:“江上风清,水自流,离家千里,再整装重抖擞莫忧愁!”《加油吧!安娜》这支曲目深得台上台下的共鸣,更是勾勒出她生动、坚定的形象。


剧中,最动人的场景是沈安娜不得不离开丈夫、孩子,只身前往武汉寻找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亦即中国长江局所在地,期望能与党组织建立联系。“告别孩子”成了重头戏。起初,创作的是催人泪下的《摇篮曲》——但是,编剧导演认为沈安娜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一位伟大的战士,因此不能仅停留在悲情。于是,《这一路有多长》诞生,不仅呈现出母亲的痛苦,也体现出战士的坚韧和期待胜利的乐观:“坚持住,莫彷徨,黑暗尽头一定有光亮!”

原标题:《“黑暗尽头一定有亮光!”音乐剧《速记员》展现19岁少女“潜伏”的14年》

栏目编辑:黄永顺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朱光


(文化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