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鲁西书画院:翰墨丹青绘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5日讯(山东台综合广播 王小茜)“画工笔画要注意线条的流畅、疏密变化,染色时颜色一定要轻薄,分染到位,多染几遍,不要图快.......”近日,在菏泽市巨野县鲁西书画院非遗工坊,山东省工笔牡丹画非遗传承人徐凤秋正在手把手教徒弟画工笔牡丹画,一朵朵牡丹随着画师手中的毛笔,在宣纸上逐渐绽放。


(徐凤秋传授工笔画技艺)

巨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工笔画之乡”,经过多年的发展,工笔画在巨野已经初步实现了产业化,成为了最能代表巨野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作为山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巨野工笔牡丹画在继承中国工笔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工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工整典雅,画中牡丹枝繁叶茂、色彩饱满、栩栩如生,凸显了牡丹雍容华贵的特点,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工笔牡丹画已成为巨野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致富一方百姓的绿色产业。



(徐凤秋工笔牡丹画作品)

谈到工笔牡丹画,徐凤秋回忆道,自己原本出生农民家庭,但是从小就有一个绘画梦,17岁的时候开始从事绘画行业,最初的工作是相对艰苦的瓷砖壁画,后来去到巨野县美术公司学习工笔画,先后拜师刘昌杰、黄恩涛、上官超英,酷暑寒冬,终年不辍,时至今日从未放下过画笔。

徐凤秋学成回乡,看到周边的居家妇女、残疾人、辍学的孩子们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闲置在家,便下定决心建立画院免费收徒传艺。为了使学生们的作品能卖出好价钱,徐凤秋和丈夫带着几十幅作品跑起了市场,一个个画廊挨个推销,跑订单,生意非常不容易谈,一张画卖不到10元钱。徐凤秋说“只有作品卖出去了,学生们才能跟着挣钱吃饱饭,才能跟他们有个交代”。


(培训画室绘画现场)

如今,巨野县鲁西书画院从最开始的10余人发展成现在的300余人,自成立以来先后以农民、留守妇女、残疾人为重点招生对象,免费收徒传艺6000余人,徐凤秋自己也先后进入山东省美协中国画创作班、中国美术学院创作班学习,不断夯实了美术理论基础,艺术造诣得以质的飞跃,陆续培养出10名省级美协会员,100余名市级美协会员。



(工笔牡丹团扇及文化衍生品)

巨野县鲁西书画院在徐凤秋的带领下,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建立了“非遗+就业工坊”培训基地,紧紧围绕“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和“巨野工笔牡丹画”两个品牌,坚持工笔画创作和培训两手抓,积极组织联络广大书画艺术家和书画爱好者开展书画讲座、创作、交流、研究、培训、展览等活动,大力弘扬传统书画文化,创作了大量书画艺术精品。以新零售加传统画院的营销模式,将巨野县鲁西书画院作为为数不多的实体工笔画院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打造巨野工笔画专业画乡品牌,徐凤秋说:“我们注定要为文化事业奋斗终生,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传承,大家在提到农民画、工笔画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中国巨野。依托本地良好的书画产业基础,为乡村振兴打造了特色致富、差异竞争和错位发展的新路径。”



(文化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