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阿妹盛装走向天问台。
最动人的爱情,诞生于险峻的山水之间。
湘西,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拥有最极致的自然风光、最异域的风情和最神秘的民俗,也孕育出令人心驰神往的爱情传奇。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这是沈从文《边城》里翠翠与傩送纯纯的爱恋。《血色湘西》里,石三怒与田穗穗以龙舟赛上的牛角刀定情,爱得热烈而奔放;沅水河畔,辛女因思念丈夫化作辛女岩;“南方长城”脚下的寨子里,龙家婆娘坚定地等待抗倭丈夫归来,爱得深沉而执着……
而在湘西德夯,爱情如同当地的苞谷烧酒,纯粹而浓烈,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孤勇。“石头,我跟定你了!”阿娅对石头的这句誓言,点亮了爱情的明灯,“人不回,灯不灭”。
千百年来,德夯这个深邃的峡谷秘境,是“自由恋爱”的发源地。因为爱情,这片神秘的土地被赋予“纯爱谷”的美名。在这里,每个人都可称为“纯爱战士”。也正因如此,这里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苗族婚俗,一起见证着湘人的浪漫与多情。
△德夯苗寨德夯有喜婚俗表演现场,新郎接新娘时要为新娘撑红伞。
有一种自由恋爱叫“赶边边场”
在德夯,许多爱情故事都是从赶边边场开始的。
苗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婚前崇尚自由恋爱,通常在边边场上定下终身。
△德夯苗寨,苗家阿妹进行歌舞表演。
苗族的赶边边场与如今的相亲角相似,但它并非刻意组织的“相亲大会”。每逢赶场日或重要节日,如三月三的山挑葱节、四八姑娘节、六月六、赶秋节、苗年等,苗家阿哥阿妹们会身着盛装,制造偶遇。阿哥们结伴而行,阿妹们三五成群,躲在场外的小溪边、石桥下、竹林间或树荫下、草坪中,隔溪对歌,投石问路。若阿哥对某位阿妹心生好感,便会在赶场结束时轻轻拉一下她的衣袖,或在行走时假装不经意地碰撞她,以此试探心意。
初次试探十分巧妙。阿哥与阿妹搭话时,会以向阿妹“讨”东西的方式试探双方是否愿意进一步发展。例如,在赶场途中,阿哥可能会讨糖、讨果子;若在山上相遇,则会讨菜、讨水。如果阿哥向阿妹“讨”东西时,阿妹毫不犹豫地递给他,说明她愿意与他接触;反之,若阿妹当面拒绝或直接走开,则意味着“表白”失败,阿哥通常不会过多纠缠。
在过去,苗族的赶边边场必须避开同宗父老兄弟。在他们看来,同姓男女皆为兄弟姐妹,不可谈情说爱,更不能通婚。
若阿哥阿妹在赶边边场时确定了心意,接下来便会进入热恋阶段的“草标幽会”。以草结作为“暗号”传递约会信息,这是苗族自古流传下来的独特习俗。双方约会时,不论谁先到,都会藏在树丛或竹林间,折一支草标摆放在路口或水井边,暗示自己的藏身之处。后来者见到草标后,必须再做一个草标与先到者的放在一起,这是在告诉过往的人,山中有人幽会,请绕道。一般行人见到这样的草标,都会自觉回避,若有意打扰,会被认为不礼貌,轻则受到乡邻们的指责,重则可能挨打。
传统的苗家婚俗还包括“摸咪”这一环节。男方初次去女方家时,通常会有同寨兄弟陪同。为了方便女方父母准确辨认,男方会特意在脸上抹锅底灰,以避免发生误会。
当阿哥阿妹的恋情发展到谈婚论嫁时,双方父母见面,若无异议,便会喝放口酒。通常由男方根据女方亲族的人数,买酒、称肉、打糯米粑粑送到女方家,由女方筹办放口酒。若父母不同意双方在一起,有的情侣会冲破家庭阻力选择走婚。等孩子出生后,再带着孩子一起举行结婚仪式,这种形式在湘西腊尔山苗族被称为“打三早”,其他地方结婚酒和孩子满月酒一起办时,也称“圆亲酒”。
△苗家婚礼除了对苗歌,还必须有酒助兴。 △
苗歌是爱情“通关密码”
“只要木叶吹得好,只动木叶不动媒。”苗歌是苗族爱情的“通关密码”。
在德夯,苗歌仿佛能诉说世间万物。苗家人以歌会友,以歌定终身。这种以歌为媒的独特习俗,源于湘西特殊的地理环境。旧时湘西群山环绕,人迹罕至,交通不便,对歌成为当地人排遣寂寥的方式,也是传递情感与信息的重要途径。这些苗歌中,蕴含着生活的琐碎点滴、繁忙的生产劳作以及浪漫的谈情说爱。
苗歌贯穿爱情的始终,通常经历试探、挑逗、赞美、初恋、迷恋、盟誓等六个阶段。在赶边边场时,苗家阿哥阿妹会通过对歌来相互了解,试探彼此。阿妹的歌词中常会询问阿哥的姓名、住址,聪慧的阿妹甚至会打听更多家庭细节。如果阿哥的回答令阿妹满意,对歌便会继续。这种方式巧妙地避免了直面交流的尴尬。
△在德夯苗寨,游客们参与到德夯有喜婚俗表演节目中,现场打糍粑。
在德夯苗寨,75岁的龙一香与老伴因苗歌结缘。她回忆道,村寨中的山坡、溪沟、草坪和大石头都是他们以歌传情的场所。通过苗歌定情,他们携手走过了近60年的岁月。她提到,恋爱时以歌传情,而到了谈婚论嫁的每个环节,依然离不开对歌。例如,当女方筹备放口酒时,会邀请族长、寨中长老、叔伯及同宗兄弟等一同饮酒。当晚,女方歌手与男方歌手会围着火塘对歌。龙一香曾作为男方歌手参与其中,她回忆起自己当时唱道:“我们等年等月,数着时日,白天数着木叶茅草,晚上数着月亮星星,只盼何时能吃上放口酒?终于等到了,望到了……”唱罢,女方歌手则以歌词回应,寓意着对美好时刻的期盼。就这样,你来我往,有时甚至会通宵达旦地对歌。
除了敬酒,在送聘礼的宴席上,人们还会边饮酒边对歌。通过聆听苗歌,男女双方的家庭背景和婚恋状况便能了解得八九不离十。女孩出嫁前,还需穿上嫁衣唱苗歌,她会带着哭腔吟唱自己的童年,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祈愿父母身体健康,并表达对未来家庭的憧憬。与此同时,亲人们也会以哭腔与之对歌。在德夯苗寨,男方迎亲时,女方会准备拦门酒。要顺利接到新娘,同样需要边饮酒边对歌,只有对歌令女方满意,才能迎亲成功。
苗歌是苗族人爱情的诗意表达,他们用嘹亮的歌喉,传递着苗家人的深情。
有一种浪漫是苗银和苗绣
苗族人将极致的浪漫融入嫁衣,镌刻于流光溢彩的银饰之中。
在德夯苗寨,我有幸目睹了一场如梦似幻的荧幕婚礼——《德夯幻境》。新娘阿娅身着璀璨夺目的银饰嫁衣,步履轻盈地走出,环佩叮当,熠熠生辉的银饰随着她的步伐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宛如一曲缠绵的恋歌,令人动容。
在苗族的婚俗中,男方在女方喝了“放口酒”后,便需着手筹备婚礼,首要任务便是购置银饰并请银匠上门打造。在苗族传说中,银是光明的象征。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男方送出的最重要的聘礼便是一套精美绝伦的银首饰,例如项圈、苏山耳环、银冠、牙签、扣绊、胸链、披肩、银花、银钗、髻簪、手圈、戒指等。在苗族习俗中,“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盛装”,新娘若没有佩戴银饰,通常是不会出嫁的。因为新娘在日后参加各类节庆活动时,都需佩戴耀眼的银饰,直至年老才不再装扮。
△在德夯苗寨,嫁女儿时要为女儿准备丰厚嫁妆。
苗族没有文字,所有文化的传承符号、印记和图腾都通过服装与银饰来表达。苗家嫁衣和银饰,实则是“穿在身上的史诗”。
苗家人钟爱银饰,并将一切美好的寓意倾注其中。在《德夯幻境》中,新郎石头与新娘阿娅交换的信物是银耳环,而阿娅和石头的父亲在出征前与爱人交换的信物同样也是银耳环。由此可见,银是一种诺言和护佑的象征。
苗族银饰中独特的响铃,常见于项圈、挂牌等饰品。新娘阿娅穿着嫁衣时,响铃随步伐响起,象征苗族的浪漫和迁徙历史,寓意着人们在响铃声中“人们走过山水,前呼后应,永不失散”。
在《德夯幻境》中,阿娅出嫁时所穿的嫁衣由母亲亲手缝制。嫁衣上绣有祥云、花鸟、蝴蝶等图案……蝴蝶被视为苗族人的保护神,这些图案的寓意皆为趋吉避凶,寄托着对后代多子多福的祈愿。
△在湘西德夯苗寨,新郎迎亲时需要喝女方准备的拦门酒,对歌后才可接新娘。
《德夯幻境》4月18日启宴,扫码了解更多:
文/潇湘晨报记者伍婷婷 图/矮寨奇观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