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及甘肃地区“风格化”鹿岩画的分布、类型与年代探讨





鹿石指表面常雕刻有以鹿为主的动物图像及各类武器工具图像的一种拟人化石柱。在鹿石表面经常雕刻有躯体狭长、吻部呈鸟喙状、颜面伸长、背部凸起明显、巨角贴背、腿作伏卧状或疑似截断状,眼睛常呈圆形、菱形或扁桃状的鹿图像,学界常将这类有固定造型特征的鹿图像称为“风格化”鹿图像。根据现有考古调查资料可知,在我国西北新疆、甘肃、宁夏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古代岩画遗存中,均发现有与鹿石联系密切的“风格化”鹿图像,本文现将西北地区表现有“风格化”鹿图像的岩画称为“风格化”鹿岩画。

鹿石是“风格化”鹿图像的重要载体,欲探究我国西北地区“风格化”鹿岩画,有必要首先对鹿石及鹿石中的“风格化”鹿图像进行考察。

目前在欧亚草原共发现鹿石1650余通。从分布地域上看,鹿石主要分布于蒙古国境内,其中尤以蒙古国中西部地区分布最为密集,在俄罗斯外贝加尔、图瓦、阿尔泰地区,我国新疆北部,中亚及欧洲黑海北岸等地也有部分鹿石分布。

在鹿石的分类问题上,根据传统分类意见,鹿石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鹿石表现有“风格化”鹿图像,按流行区域可称为蒙古-外贝加尔类型鹿石;第二类鹿石表现有写实动物图像,按流行区域可称为萨彦-阿尔泰类型鹿石;第三类鹿石基本不表现动物纹饰,主要表现工具武器和装饰品图像,由于这类鹿石分布广泛,可称为欧亚型鹿石。2021年版《蒙古及周边地区鹿石文化》一书中,作者在传统鹿石分类的基础上,将同时拥有“风格化”鹿图像和写实动物图像的鹿石,从蒙古-外贝加尔类型鹿石中分离开来,称为混合类型鹿石。根据《蒙古及周边地区鹿石文化》一书介绍,在蒙古国发现的1300余通鹿石中,表现有风格化鹿图像的蒙古-外贝加尔类型鹿石和混合类型鹿石共计700余通,可以说,“风格化”鹿图像是鹿石中最具标志性的图像。


表现有“风格化”鹿图像的鹿石


新疆及甘肃是“风格化”鹿岩画的两个重要分布区。本文在将岩画调查资料与鹿石中“风格化”鹿图像进行比较后确认,新疆地区发现的“风格化”鹿岩画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及塔城地区,当地岩画中表现的“风格化”鹿多与鹿石中的“风格化”鹿图像存在联系。考虑到硕大且向后弯曲紧贴背部的鹿角是鹿石中“风格化”鹿图像的重要特征,本文现根据鹿角的不同表现形式,将新疆北部地区发现的“风格化”鹿岩画分为三型加以介绍。

A型“风格化”鹿岩画中表现的鹿,鹿角硕大且向后弯曲紧贴背部。根据岩画中鹿身体形态的不同,又可将A型“风格化”鹿岩画细分为Aa与Ab两个亚型。

Aa型“风格化”鹿岩画中表现的鹿同鹿石中常见的“风格化”鹿最为接近。这类岩画中的鹿,鹿角硕大且向后弯曲紧贴背部、鹿角的枝杈均向一侧伸展、鹿的吻部狭长呈鸟喙状、脖颈及躯体部分狭长、部分鹿的肩部还发现有三角形耸起。目前新疆北部的Aa型“风格化”鹿岩画,主要发现于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多尕特、阿勒泰地区阿尔泰市将军布拉克、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徐永恰勒、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喇嘛布拉克、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巴润萨依。


新疆北部地区发现的Aa型“风格化”鹿岩画

1. 哈巴河县多尕特 2. 阿尔泰市将军布拉克 3. 富蕴县徐永恰勒 4. 青河县喇嘛布拉克 5. 青河县巴润萨依

Ab型“风格化”鹿岩画中表现的鹿,同样具有鹿角硕大且向后弯曲紧贴背部、鹿角枝杈均向一侧伸展,鹿嘴狭长呈鸟喙状、鹿的肩部呈三角形耸起的特点。相比于鹿石中常见的“风格化”鹿,Ab型“风格化”鹿的躯体更加粗壮,更接近于鹿的真实身体形态。目前新疆北部地区的Ab型“风格化”鹿岩画,主要发现于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阿克巴斯套、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阿克巴斯套加勒、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米其根乌必勒漂砾。


新疆北部地区发现的Ab型“风格化”鹿岩画

1. 布尔津县阿克巴斯套 2. 布尔津县阿克巴斯套加勒 3.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米其根乌必勒漂砾

B型“风格化”鹿岩画表现的鹿,鹿角均较为硕大、吻部狭长如鸟喙、部分鹿的肩部有三角形耸起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B型“风格化”鹿的鹿角虽然硕大但并未紧贴背部,部分鹿角部的枝杈还向两侧伸展形似树枝,与鹿石中“风格化”鹿角部紧贴后背,鹿角枝杈均向一侧伸展的情况有所区别。在鹿的身体形态上,B型“风格化”鹿的躯体更加粗壮,同鹿石中身躯狭长的“风格化”鹿形象亦有所区别。目前新疆北部的B型“风格化”鹿岩画,主要发现于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喀腊托别、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多尕特、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阿依托汉、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谢天尔德洞穴、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杜拉特、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布拉特。


新疆北部地区发现的B型“风格化”鹿岩画

1. 哈巴河县喀腊托别 2. 哈巴河县多尕特 3. 哈巴河县阿依托汉 4. 阿勒泰市谢天尔德洞穴 5. 阿勒泰市杜拉特 6. 富蕴县布拉特

C型“风格化”鹿岩画中的鹿形象,不表现鹿角或仅表现相对短小的鹿角,与鹿石中拥有硕大且紧贴后背鹿角的“风格化”鹿颇为不同。按照岩画中鹿身体形态的不同,可将C型“风格化”鹿岩画分为Ca和Cb二亚型。

Ca型“风格化”鹿岩画中鹿不表现鹿角或仅表现相对短小的鹿角,鹿的身体狭长,吻部亦狭长如鸟喙。目前新疆北部的Ca型“风格化”鹿岩画,主要发现于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多拉纳勒、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谢天尔德洞穴、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米其根乌必勒漂砾。


新疆北部地区发现的Ca型“风格化”鹿岩画

1. 哈巴河县多拉纳勒 2. 阿勒泰市谢天尔德洞穴 3.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米其根乌必勒漂砾

Cb型“风格化”鹿岩画中鹿不表现鹿角或仅表现相对短小的鹿角,鹿的身体相对粗壮,吻部狭长如鸟喙。目前我国西北地区的Cb型“风格化”鹿岩画多发现于内蒙古中西部与宁夏地区。


甘肃地区毗邻新疆,目前当地发现的“风格化”鹿岩画主要分布在临近新疆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根据2004年西北大学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马鬃山地区的调查可知,马鬃山共发现2幅“风格化”鹿岩画,这2幅岩画中共表现有3个鹿角硕大且向后弯曲紧贴背部、鹿角的枝杈向同一侧伸展、吻部狭长呈鸟喙状、脖颈及躯体部分狭长、肩部耸起略呈三角形的鹿图像,根据鹿图像的特征可以认为,马鬃山发现的2幅“风格化”鹿岩画为典型的Aa型“风格化”鹿岩画。


甘肃肃北马鬃山发现的Aa型“风格化”鹿岩画

1. 马鬃山山德8号岩画点2号有画岩石 2.马鬃山山德9号岩画点1号有画岩石

探讨了新疆及甘肃“风格化”鹿岩画的类型与分布后,再来分析两地“风格化”鹿岩画的年代。先看新疆“风格化”鹿岩画,由于鹿石与“风格化”鹿岩画存在密切关系,探讨新疆“风格化”鹿岩画的年代,首先要分析新疆鹿石的情况。在鹿石及鹿石中的“风格化”鹿图像一节已经确认,鹿石的集中分布地是蒙古国中西部地区,鹿石的流行年代在晚商至春秋战国时期。新疆鹿石作为鹿石的一个地方类型,大多分布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塔城、博尔塔拉、昌吉、伊犁地区,南疆阿克苏地区天山南麓山前地带也有少量鹿石分布。从现有资料分析,新疆鹿石的整体流行时间相对较晚,大致应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原因有四,首先潘玲教授曾提到,阿勒泰地区鹿石中的鹿线条僵硬,部分鹿图像的鹿角较短,“风格化”鹿特有的张开的鸟喙状嘴简化为两条或一条直线,阿勒泰地区蒙古-外贝加尔鹿石的年代可能已经晚至春秋战国时期;其次在新疆青河县托也勒萨依墓地5号鹿石、富蕴县恰勒格尔墓地1号鹿石表面,发现有头部向后弯曲的回首状“风格化”鹿图像,目前已知大致在春秋战国时期,欧亚草原的斯基泰文化、萨夫罗马泰文化、萨卡文化,我国北方内蒙古凉城县忻州窑子墓地,宁夏固原杨郎墓地中,均发现有回首动物纹饰件,可以说回首动物纹装饰曾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行于欧亚草原各地,新疆鹿石中回首状“风格化”鹿图像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战国时期;再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剑柄上下等宽的一字格直柄短剑,公元前8~前3世纪曾分布于我国北方及西北地区斧身一端为鹤嘴状、另一端为扁刃或圆锤状的鹤嘴斧,以及东欧草原及黑海北岸地区斯基泰时期遗存中常见的长格和短格长剑,在新疆鹿石中均有发现,可以说明新疆鹿石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流行;再次发现有鹿石遗存的阿勒泰青河县花海子三号遗址经14C测年,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同样证明了新疆鹿石的年代已晚至西周晚期。


雕刻回首鹿、短剑、鹤嘴斧及长剑图像的新疆鹿石

1、2. 雕刻有回首鹿图像的新疆鹿石 3~5. 雕刻有短剑的新疆鹿石 6. 雕刻有鹤嘴斧的新疆鹿石 7. 雕刻有长剑的新疆鹿石

(1. 青河县托也勒萨依墓地5号鹿石;2. 富蕴县恰勒格尔墓地1号鹿石;3. 青河县什巴尔库勒一号墓地6号鹿石;4. 青河县阿腊勒托拜墓地3号鹿石;5. 青河县巴斯克阿克喀仁墓地鹿石;6. 青河县花海子三号遗存1号鹿石;7. 青河县却尔巴里库勒2号鹿石)


欧亚草原及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回首动物饰件

1. 斯基泰文化回首山羊牌饰 2. 萨夫罗马泰文化回首山羊牌饰 3. 萨卡文化回首雪豹牌饰 4. 内蒙古凉城县忻州窑子墓地出土回首鹿纹牌饰 5. 宁夏固原杨郎墓地出土回首动物纹带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我国新疆北部地区鹿石的流行年代大致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蒙古国中西部是鹿石的集中分布区,并且早在晚商时期鹿石已经在蒙古高原地区出现,我国新疆北部地区鹿石制作传统应承袭自邻近的蒙古高原地区。考虑到鹿石中“风格化”鹿图像与“风格化”鹿岩画联系密切,可以认为新疆北部地区“风格化”鹿岩画的起源与发展轨迹应与当地鹿石类似,即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蒙古高原地区鹿石制作传统的影响,新疆北部地区居民将当地的岩画制作技术与鹿石中“风格化”鹿图像的制作技术相结合,制作出了新疆北部地区的各型“风格化”鹿岩画。

再看甘肃“风格化”鹿岩画的流行年代,前文在探讨甘肃“风格化”鹿岩画的类型及分布区域时,已经确认甘肃“风格化”鹿岩画主要分布在肃北马鬃山且均为Aa型。考虑到肃北地区发现的“风格化”鹿岩画较少,并且当地并未发现鹿石,可以推测甘肃肃北马鬃山“风格化”鹿岩画是蒙古高原地区居民鹿石制作技术与肃北地区居民岩画制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再考虑到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认为肃北“风格化”鹿岩画的年代应与新疆北部“风格化”鹿岩画的年代接近,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本文由 赵越 王蕾 摘编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编 《 边疆考古研究(第36辑)》之《西北地区“风格化”鹿岩画研究》 。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978-7-03-080425-9

定价:208.00元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4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赛博古公众号

spkaogu

@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文化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