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海外上映后,有媒体宣传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但本人通过国外的朋友了解到,其实去看《哪吒2》的基本都是当地的留学生和华人家庭。真正当地的老外去影院看《哪吒2》的少之又少,从票房统计数据来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地加起来,票房还没超过30万。
和《哪吒2》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神话:悟空》,这款由中国开发的游戏不仅登顶了Steam销量榜首,在Twitch平台的直播观看人数更是碾压《塞尔达传说》这样的殿堂级作品。同样是东方经典IP改编,《哪吒2》却未能在海外掀起波澜。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孙悟空:东方英雄的全球化之路
孙悟空这个形象早已突破地域限制,成为世界文化符号。好莱坞早在上世纪就将孙悟空搬上银幕,1968年的《齐天大圣》虽然评价褒贬不一,却让欧美观众对这位中国英雄有了初步认识。近年来,《西游记》题材在日本也掀起热潮,《进击的巨人》作者谏山创就曾坦言孙悟空是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
相比之下,哪吒的形象在海外的认知度要低得多。虽然《哪吒1》在国内创造了50亿票房神话,但这部作品更多是靠国内观众的热情捧场,《哪吒2》目前97亿的票房,99.99%也都来自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哪吒》系列始终未能突破文化壁垒。
二、游戏与电影:两种不同的出海路径
《黑神话:悟空》作为一款3A级游戏大作,天然具有全球化的基因。游戏行业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欧美玩家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游戏作品始终保持开放态度。再加上游戏本身过硬的质量,《黑神话》成功吸引了全球玩家的目光。
而《哪吒2》作为一部动画电影,面临的竞争环境要残酷得多。在全球动画电影市场,迪士尼、皮克斯等巨头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壁垒。《哪吒2》虽然制作精良,但在营销推广方面明显投入不足,难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好莱坞大片抗衡。
三、文化输出的困境与突破
《黑神话:悟空》的成功证明,中国文创作品完全有能力征服国际市场。这款游戏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巧妙地融入了西方玩家熟悉的叙事方式和美术风格。这种"本土化+国际化"的双重属性,让它成为了真正的全球性产品。
反观《哪吒2》,虽然制作水准毫不逊色,但在文化输出方面显得有些保守。影片过于强调本土特色,缺乏对国际观众审美习惯的考量。这种"为我所用"的文化输出方式,在全球化时代显然已经不够用了。
四、未来的破局之道
从这两部作品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创作品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 文化表达的国际化:要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找到与国际观众共情的表达方式。
2. 营销推广的全球化:建立完善的国际市场推广体系,不能只靠国内市场支撑。
3. 类型选择的战略性:优先发展那些天然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艺术形式,如游戏、科幻电影等。
4. 产业链的完善:建立完整的文创产业链条,从创意开发到市场营销都要专业化、国际化。
《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为中国文创产业指明了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像《黑神话》这样的优秀作品,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