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玉之所以无价,不仅因为其是难得的宝石,在于璞玉经过雕琢后可以绽放出比原本更灿烂的光辉,更在于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美德与精神。
玉之一物,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玉在众石之中,就如人中的君子。玉石光泽细腻,触感温润,如君子待人温和友善,是仁的体现;观察玉石外表的纹路,便可看出其内部结构,如君子为人表里如一,是义的体现;玉是礼器“磬”的原料,因其质地坚硬细腻,击之后声音舒展清扬,悦耳明神,散播四方,如君子济世播惠长远,是智的体现;玉石坚韧不屈,纵使折断也不弯曲,如君子坚守大道舍生取义,宁折不弯,是勇的体现;玉出现的断口很锋利,但不易伤人,如君子克己复礼,不恃才而欺人,是品德高洁的体现。在中华文化中,玉是君子的象征,是美德的象征,深合儒家为人处世行君子之道的人生哲学。但即使温润高洁如玉,在君子大人们看来,仍然不够。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无瑕的美玉只有经过雕刻和修饰,方成大器。
玉石经过雕琢,方能成为善而美的工艺品,称之为玉雕。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玉雕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玉雕艺术历史悠久,可以遥遥追溯到史前时期。古人认为,玉是有灵性的,加以雕琢便可以沟通天地。良渚文化出土大量雕刻精美的玉璧和玉琮,玉璧祭天,玉琮祭地,已然有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秦汉以来,玉器的雕琢愈发精致,被帝王、诸侯、士大夫阶层作为饰品,是地位和礼数的象征。随着儒家逐渐成为中华正统,玉器逐渐作为美德的象征,深受文人骚客所喜爱。宋元时期,玉雕工艺有了质的飞跃。皇家在宫廷中设置“玉院”,专门为皇族制作饰品和礼器。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开国大典宴请群臣时,盛酒所用的"渎山大玉海",就是一件出自“玉院”的巨型玉雕品。其采用新疆和田整块的大玉,经5年雕琢而成,成就了一款重达1750kg,可储酒 30余担的巨型玉器。经过元代“玉院”在大都的发展,如今的北京玉雕,也算有了雏形。到了明清时期,玉雕工艺达到了顶峰,开始出现不同的流派。也就是在这时候,北京玉雕的流派正式形成,开始蓬勃发展。
北京玉雕,集各家之所长。当其首者,应是宫廷玉雕了。可以说,宫廷玉雕的技艺,构成了北京玉雕的整体,对其影响深远。宫廷玉雕,顾名思义,是为天下九五至尊的帝王皇族所用的。从元代的“玉院”,到明清宫廷的“玉器造办处”,都是如此。我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的乐寿堂,有幸见到过宫廷玉雕的代表——清大禹治水图玉山。绕过乐寿堂的屏风,便有一座玉山压在眼前。远而望之,巍峨岌岌,迫而察之,霞光熠熠。背面相对平整,有乾隆御制诗一首。迨绕至正面,只见两米余高的玉山,遍布雕刻,无处不琢磨,无处不切磋。山间廊桥相连,青松相映。有青年成群,各个奋力,以绳索拖拽巨石;有老叟推车,搬运夯土。大禹站在山顶,目光炯炯,坚毅刚强,统帅大局,好不威风。万余斤的整块和田青玉,本就价格不菲,能运到北京,又辗转扬州,加以精雕细琢,达到善而美的境界,不止是因为帝王之家可举天下之力,倾万贯之财,更是树立于千年中不断精进的玉雕工艺和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之上。实乃古今之集大成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王朝已然覆灭,但玉雕文化仍然广为流传。1911年以后,北京的民间玉雕开始蓬勃发展。虽然皇家覆灭之后,难以再出现万斤玉山,但是雕琢玉石的技艺却是日益精进。北京玉雕继承了元明清三代宫廷玉雕的精湛技艺,又与南方玉雕技艺逐渐融合。随着潘秉衡、刘德盈等大家的出现,北京玉雕在这时达到了顶峰。此时的北京玉雕,器型走向小巧,做工愈发精致,贯通南北,既有高贵典雅,又显得悠然洒脱、落落大方。譬如潘秉衡先生,雕玉时讲究“一绝、二俏、三花”。他曾做过一件手拿双剑的《白娘子盗仙草》的玉雕精品。当雕刻完这件玉器进行研磨时,白娘子的脸上竟然磨出了一块黄斑。面对这样的瑕疵,一般人可能顺势就磨掉了,但潘秉衡却以之为底子,做了一朵灵芝,咬在白娘子的嘴里,将原本的瑕疵变作点睛之笔,出神入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玉雕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绽放出了新的光彩。甚至一度达到几千人的规模。这一时期,北京的玉雕匠人们制成了四件翡翠国宝——《岱岳奇观》、《含香聚瑞》、《四海欢腾》、《群芳揽胜》。各个景象瑰丽,美不胜收。时转当下,为了传承和发扬北京玉雕技艺和中华传统文化,北京玉雕技艺的传承人建立了“北京玉尊源玉雕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他们不但兢兢业业地传承北京玉雕的技艺,更是让中国的玉文化和儒家文化走向世界。公司的领头人张铁成老师和王建老师,雕琢了《北京奥运徽宝》、《上海世博徽宝》,为奥运会、世博会等世界和国际的舞台附着上中国玉文化的魅力光彩,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辉。
北京玉雕作为千年来玉文化的集大成者,更向世人展现着玉文化最精深的内涵。诗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为人处世精进自我,就如雕琢一块璞玉一般,刻下每一刀,都要小心万分,再经过不断地抛光和打磨,是为修身,修身后成君子,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北京玉雕不只是北京的玉雕,是中国的玉雕,是中华文化的玉雕;北京玉雕也不只是物质的玉雕,是中国人品格的玉雕,是中华高尚思想的玉雕。
每每看着传承人聚精会神地琢磨、切磋着一块璞玉,便会心有所慨。平日里修身养性,专攻于术业,建设民族与国家,又何尝不是玉雕一样的技艺呢?中华文化里,每个人都是玉雕的传人,雕刻着属于自己的那块璞玉。至于成就如何,还是要看自己有没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神了。
乱曰:
昆山生美玉,德好悦先王。
万里京师去,千人宫院妆。
今虽玉获少,从此巧工强。
再创更新事,华风耀四方。
作者简介:刘彻,18岁,2024年6月毕业于北京广渠门中学,字朗之,号四否先生,乃“无有三闾之清醒,不备东坡之才能,弗具五柳之隐逸,非是庄生之鲲鹏。”之谓。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过数类戏曲曲艺艺术,擅长北京评书。喜爱古诗文,热爱文言文、散文、古体诗、近体诗创作。
来源:京味赏阅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