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的两把铜矛等级为何极高?

本文转自:黔西南日报

黔西南的两把铜矛等级为何极高?

曲刃铜矛 兴义市马岭镇龙井村出土

黔西南的两把铜矛等级为何极高?

曲刃铜矛 安龙县龙广镇板拉村出土

黔西南的两把铜矛等级为何极高?

曲刃铜矛结构示意图

东汉大学者崔瑗,哥哥被仇家杀了,崔瑗一怒之下手刃其仇。好在牢底还没坐穿,天上出现日食,安帝刘祜以为大汉王朝的太阳被吃了,赶紧大赦天下,崔瑗得以侥幸出狱。

为汲取教训,崔瑗洋洋洒洒写了一段励志语录,放在书案右边,告诫自己不要再犯这种低级错误。“座右铭”一词,虽然来源于崔瑗,但这种做法则非他首创。

灭商建周的周武王,就曾经在身边的物品上,镌刻各种警醒自己的话,其中有一句铭在矛上,云:“造矛造矛,少间弗忍,终身之羞”。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矛啊矛,不要乱用,忍一时风平浪静,否则让你人生崩塌,不得善终。当初崔瑗要是知道这把矛,估计也不会有牢狱之灾。

周武王为什么会把这句话镌刻在一把矛上呢?也许只是一种随机的选择。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相比刀、剑、戈等兵器,矛不能砍,也不能割,只能纯粹的“刺”。换个角度理解,就是这东西特别“尖”,好比荀子《议兵》中将矛比喻为“惨如蜂虿”的蜂蝎毒刺,杀伤力大,一出手容易致命。

矛的历史非常悠久。旧石器时代,人类就知道将石头的一端打制成尖状,才具备杀伤力,这种尖状石器就是最早的矛。新石器时代,人类又学会将木头、动物骨头等磨尖,再栓绑在木柄上,使用这些锋利的石矛、木矛、骨矛,便能够捕获更多的猎物。青铜时代,开始出现铜矛用于战争。当时有“五兵”的说法,就是指五种兵器。尽管在不同的典籍里,对五种兵器有不同的记载,但无论哪一种,都有矛。也就是说,铜矛是军队最常规和最基本的装备。一把完整的铜矛,分为矛头和矛柄。矛头为青铜铸造,插入矛柄,柄是木或竹质,容易腐朽,因此我们今天说的铜矛,其实就只是单指矛头。矛头由上身和下骹两部分组成,矛身用于刺杀,矛骹用于插柄。

贵州等级最高的一把汉代青铜矛,1993年出土于兴义市马岭镇龙井村的大坝中心位置,国家一级文物。通高25厘米,最宽5.5厘米。矛身整体较细,中部起隆脊,左右两侧对称展开成刃,刃向上锐收成锋。脊后侧中部,开有一道非常明显的凹槽。铜矛使用后,通过这条凹槽,可以沉淀血液,给人带来更强烈的感官效果。还有一种说法,这条凹槽可在铜矛进出时减少阻力,增加出血量,故又有“血槽”“血沟”或“饮血”之称。矛身下的矛骹为直筒形,下粗上细,骹口为平口圆形,用于插入削尖的木柄或竹柄。矛骹下端还铸有加固的箍钮,箍钮两端有突起的短直钩,绳索通过缠绕短钩,还可以将矛头进行栓绑和二次加固,防止矛头从柄上脱落。这把青铜矛不仅锋芒逼人,保存完好,其与多数汉代青铜矛最大的不同,就是曲刃的设计。也就是说,这把矛在原刃的基础上,又专门设计有两个凸刃,左右对称,形成一矛四翼。由于翼的存在,不仅让整个铜矛的线条流畅和灵动,同时在实战中,能够在刺入敌人身体时扩大伤口的长度和面积,大大增加杀伤力。

尽管这种曲刃铜矛相对比较少见,但在黔西南州并非个例。在距离兴义市马岭镇东面28公里的安龙县龙广镇板拉村,同样出土一把曲刃铜矛,国家二级文物,通高31厘米,最宽5厘米。尽管也是圆筒形矛骹,但与马岭出土的铜矛的平口骹不同,其下端骹口内凹,开成V字形,同样有箍钮加固。此外,这把铜矛同样锋利,身形则更加纤细修长。毫不夸张的说,不用使出多大的力量,就可以造成非常严重的贯穿伤。

巴蜀地区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的铜矛,多为柳叶形矛身,骹为圆筒形,有长有短,多为平口。黔西南的两件均属圆筒形短骹,但骹上箍钮的设置,基本不见于巴蜀铜矛。云南出土的滇矛,主要有柳叶形和阔叶形两种矛身,也多为平口骹,其中一些也有类似箍钮的设置,但比较之后,没有找到和黔西南非常相似的器型。越式矛多为骹口内凹,与安龙板拉村出土铜矛的骹口类似。同时,其刃部内凹也带有曲形,但越式矛的曲刃,首先感觉是宽大和粗狂,不精致,而且几乎都为一凸,不是黔西南这种十分明显并且连续起伏的两凸。云南江川李家山,曾经出土两凸的曲刃矛,但因上凸不明显,矛骹又太细,故感觉头重脚轻,特别是与马岭龙井矛比较,还是不太像。楚式矛则两刃较直,和我们的区别更大。总之,黔西南出土的这两把铜矛,最特别之处,就是矛身上连续起伏的曲刃,流畅生动。尽管笔者暂未见到周边地区出土完全一样的器型,但却完全感觉不到奇怪和别扭。也许这就是两把铜矛尽管素面无纹饰,但文物等级还是非常高的原因。

作者: 文/图 龙虎

栏目:文化中国行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

文物解读

值班总编 龙波 编辑 陶昌武 校对 文建秋 版式 舒 妍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