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学”一词大热,盘绕“国学”展开的活动更是不胜枚举。但是“国学”一词,包含“中国的学问”这层意义,实则是在把学科道德化。有人批判这个学科,指出其中缺乏时,反而会被道德绑架,被人责备:“你这是不爱国!”,到那时可是百口莫辩。
“国学”一词所含有的民族心情和道德内涵,在很大水平上不利于学科的持久开展。有人就打着“国学巨匠”的幌子,讲女德,讲传统文化的糟粕。所以与其叫国学,不如叫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一词则没有价值判别,更有利于以客观的、理性的目光来审视。
传统文化在某些人那里是不受待见的:一提到传统武术就是花拳绣腿,实战摧枯拉朽;一提到传统中医就是骗子横行,不及西医疗效快。他们以为传统尽善尽美。但钱钟书说过,反传统正是传统的证明。
毫无价值的东西是不值得他人关注的,又何来的“反”,“反”得越凶猛,越是证明了传统文化的深沉生命力。而且不论怎样“反”,也难以撼动传统文化的根基,传统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曾经流淌在中华文化的血液之中,生生不息。
不可承认,传统文化中有糟粕,比方说裹小脚、童养媳,女子守寡,等等。面对这些糟粕,我们要以历史的目光来对待,正如陈寅恪所倡导的“以同情之目光对待历史”。不可一味地以今天的评价规范来请求古人,而要思索到古人所处的历史语境。当然这并非说,我们要承受和鼓舞这些糟粕,而是说,我们要思索到其文化历史要素,在价值立场上,反对糟粕是肯定的。同情不等于承受。而更多地,我们要看到传统文化优秀的、精髓的局部,学习它,吸收它,发扬它。
在世界的“轴心时期”,中国处于春秋战国,百花怒放,这些思想影响着华夏的民族性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单单这句,不知温润了几谦谦君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无量的魅力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一部《红楼梦》,让几人迷醉,穷尽一生精神去研讨。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本所在,是华夏民族得以构建的根基。十九世纪的德国正在构成统一的民族国度,它就从传统动手,构建民族认同,以格林童话为中心,铸造德意志民族肉体。假如丢掉了传统,国将不国,我们不供认一个共同的过去,又何以成为一个民族呢?而共同的过去由何证明呢?就是传统文化。
更何况传统和现代并非二元对立,水火不容。现代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凭空而生,而是在传统的肥美土壤上生发出来的一棵参天大树,是在过去的脉络中走出来的一种历史走向。在过去有段时间,中国人自觉学习西方,照搬西方的形式,但历史证明这是错误的开展道路。
中国有着长久的传统,有着本身的国情,开展需求和传统分离,契合中国国情。习大大更是提出了文化自信,不时探究树立在传统之上的开展道路,譬如一带一路的施行,重回丝绸之路,并加以新时期“新”的诠释,展示“多元”“开放”“协作”的大国姿势。
我们需求担起相应的义务来。白先勇先生将《牡丹亭》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让《牡丹亭》焕发出了全新的生机,这是当代艺术家的历史担当。学校量体裁衣,把农民画、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归入校本课程,这是当代教育学者的历史担当。
央视推出《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让无数百姓走进传统文化的学术殿堂,这是当代媒体的历史担当。这是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让其在新时期具有“新”的诠释,是给传统文化,也是给我们本人的最好的礼物。而我们青少年,能给本人怎样的传统文化“新”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