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人都成了“财富资本”上的中产阶级,物质生活基本安稳甚至饱和了,“文化资本”便会成为大家追逐的对象。
因为到这个阶段会爆发出两个重要的需求:一个是生活上升级精神需求,一个是生产上升级能力需求。 这两个需求,都要靠文化资本来满足。
“文化资本”的需求
不同身份、不同岗位,承担的职能、责任,及其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这个意识很重要,有这个意识才懂得进化。
比如从执行者变成管理者、或者辞职创业,从只需要完成岗位工作变成什么都要懂一点,这就需要进行能力升级。
比如从单身汉儿变成家庭支柱,从只需要管好自己生活变成需要管理好整个家庭,也需要进行能力升级!
比如即使不跨行换岗也不转变身份职能,仅仅是技术模式创新,也需要促进你进行能力升级。
比如文旅生活,没点文化连欣赏水平都没得,都没法理解各种文化产品的内涵所在,都体验不到那些文化产品的价值,拥有生活但是感受不到相应事物的价值意义,这样的生活无疑是空虚的。
有钱的需要它来继承产业,中产需要它来提升价值,没钱的需要它来改善生产力,生活需要它来充实并赋予意义。
文化资本在这个时代,远比财富资本的需求更旺盛、也更普遍。而它的获取和满足,就是靠“教育和学习”实现。
“文化产业”的玩法有哪些?
我一直认为,文化产业,只有把“文化”当成产品去设计、去展示、去传播、去服务、去销售,让客户意识到它消费的是“文化”,具备文化鉴赏的能力,体验到文化的内涵价值和意义,激发出文化消费需求,才能做成,否则都只是形式主义,这样的文化产业是没有灵魂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而教育就是把知识文化当产品去销售和服务,文化产业就应该像做教育一样,只是形式不同,应当把教育服务(当然可以采取各种形式)融入文化产业的服务环节,进行文化宣传和渗透。
这方面西方人就做得好,比如做“品牌”,品牌在成为品牌之前,是靠某种“技术能力”和“理念”奠定品牌基础的,也就是说人们首先认可的是它的技术或理念(包括产品理念、设计理念、服务理念、消费理念、生活理念、社会价值观念等),这才是它价格背后的价值所在。
西方人在文化产业方面,非常擅长去“教育培养”消费者(所谓的“文化入侵”),他们会通过各种形式(比如电影、展览、表演)去传递他们制造的观念,让消费者树立他们需要的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服务”去映衬他们的文化理念,从而塑造其文化的价值。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我们不懂这个“技术能力或理念”,意识不到它或者不认可它,就无法领会和体验到它的价值。 从消费的角度讲,这就导致我们出的价格远远高出买到的实际价值。
比如为什么很多有钱的西方人不喜欢买奢侈品?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懂它的理念,但不认可它的理念。 这就是“精神消费”。你懂得起,有判断力,才能够在这方面理性消费。
而我们在文化产业上,不管是商业供应、还是市场消费,能力都很有限。因为我们对“文化”这个东西的认知很浅薄,也没有“文化”鉴赏能力,更不善于去打造文化、经营文化,甚至连对我们既有文化的自信都没有。
这是对文化资本、文化产业的认识,也是我们要追求并解决的问题。
(
文化产业责编:
陈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