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重要趋势

拓荒号:陈峰 (企业头条)
1992年“文化产业”正式进入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之中。在25年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从探索实验逐步走向振兴壮大,产业总体规模和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如2016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3078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14%,由此预见“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指日可待。

而对新时代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服务于大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创意产业势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其本身在新的国际环境、政策指引、科技驱动等影响下也呈现着新的发展趋势。


新时代中国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哪些新的趋势?

新时代,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三个新的趋势


1.文化产业混融化和数字化趋势明显

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托于文化资源的浅层次、低水平、单方面的开发利用,而在新时期国民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内在地要求着与文化产业相互交融,混融化将成为文化产业模式发展的一大趋势。不只是体现在诸如鞋服衣帽等消费品的创意设计上,更表现在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商贸服务、旅游体育、工业制造、现代农业等立体性混融。当然,也包括了文化产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融合,这也意味着消费中的文化、创意、设计、传媒、艺术等多种体验价值将全面呈现。



同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新兴媒介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数字化将成为文化产业业态发展的一大趋势。互联网是无边界的、去中心化的平台,传统文化传媒产业依托于互联网再造新的产业结构与商业模式,这又催生了数字内容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的兴起,各种沉浸体验(Flow Experience)和场景消费(Scene Consumption)快速增多,而不再是虚拟符号的简单接受,人与文化及其呈现物的时空关系构建要求愈加强烈。

2.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和小微化特征明显

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源和要素整合与聚集效应更加突出,集聚化将成为文化产业集约发展的一大趋势。一方面推动着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文化小镇、文化产业街区的关联互动,逐渐走去圈地性的空间聚集,真正实现内在的协同;另一方面是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扩张,将越来越多的中小文化企业兼并收购,文化产业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形成诸如迪士尼等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企业。



与此相对,文化产业不同于工业生产制造,文化创意价值的充分实现和文化市场需求的长尾满足,又加速了个体力量的觉醒,无组织、柔性的生产组织方式将更加普遍,小微化成为文化产业组织发展的一大趋势。文化产业“美”与“好”特性也显现在对不同创造和消费需求的保障上,文化“创新、创业、创意”的人人时代必然到来。

3.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和特色化

面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实施与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再造, 国际化和特色化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并行推进的两大趋势。一个是向中亚、东南亚以及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艺术商贸往来,既对传统丝路文化用品的交易提升。



比如传统工艺品的,更是当代文化影视内容的推广;二是对日韩、欧美等发达地区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反向输出,促进我国流行文化内容传播。当然,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文化产业上也就要增强其特色,力求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包括传统的和区域的两个维度。不过,所谓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应是立足于追求更多受众基础上的普遍价值再演绎,不应是特立独行的创意和难以捉摸的文化,这也就要处理好多元个性和普遍统一的关系,“求同存异”在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进程中显得更加重要。


(文化产业责编:陈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