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减肥也得看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体重管理方法各异


保障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才是健康的减肥方法。(CFP)
为何青春期节食的孩子身高停滞,天天跑步的白领内脏脂肪反升,更年期断食的妈妈皮肤松弛?体重管理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一场贯穿生命全周期的健康课题!
最新研究揭示,不同年龄段的代谢差异高达20%,加上激素波动及体质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减肥之道截然不同。盲目跟风,只会踩中健康“雷区”。
快收藏这份福建疾控按年龄定制的科学减重攻略,看看你的方法用对了吗?
儿童青少年(6—18岁)
成长关键期 营养是基石
【误区】
盲目求瘦、过度节食。强制控食或追求“骨感美”,易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甚至诱发厌食症等心理问题。
照搬成人减肥法,采用生酮、极低碳水或低脂等成人减重方式,忽视儿童对高能量、钙质、维生素的旺盛需求。
唯“BMI”论,忽略身高、骨骼、肌肉的动态增长,单一BMI指标易引发不必要的焦虑。
【健康方案】
饮食:保障均衡饮食,应摄入充足蔬菜,鱼、蛋、奶、豆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以及全谷物;严格限制奶茶、汽水等高糖饮料和油炸食品。
运动:每日至少保持1小时的中高强度运动,如跑步、球类、游泳,加入俯卧撑、自重深蹲等抗阻训练,增强力量。
监测:定期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结合肌肉量、脂肪率综合判断,避免只看体重数字。
成年人(18—40岁)
减肥无速效 别成“瘦胖子”
【误区】
极端、速效减肥,迷信生酮、断食等速成法,致代谢紊乱、肌肉流失,反弹率高。
重“有氧”轻“力量”,只跑步、跳绳,忽视力量训练对提升基础代谢的关键作用,易成“瘦胖子”,即体重正常,但体脂高、肌肉少。
只看体重秤,忽略体脂率、腰围等核心指标,没有及时发现内脏脂肪堆积,“隐形肥胖”危害大。
【健康方案】
饮食:控糖脂,保蛋白。严控精制糖,少吃甜点、含糖饮料,严控反式脂肪,少吃油炸、加工零食。保证蛋白质摄入,蛋白质应占每日能量的15%—20%。
进餐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肉、蛋、豆等蛋白质,最后吃主食。
运动:力量运动、有氧运动双管齐下,每周可以进行2—3次的力量训练,如撸铁、自重训练,结合1—3次中高强度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每周减重0.5—1公斤为宜,避免肌肉过度流失。
中年人(40—60岁)
关注激素变化 重在留住肌肉
【误区】
过度节食,盲目大幅削减热量,加速肌肉流失。
忽视激素影响,女性更年期雌激素锐减,脂肪易堆积到腹部;男性雄激素下降,肌肉合成效率降低。
仅靠饮食控制,缺乏运动,肌肉流失加速,代谢进一步恶化。
【健康方案】
运动:抗阻训练是核心,优先保证每周2—3次力量训练,如哑铃、器械、深蹲、俯卧撑等,以维持肌肉量,并搭配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
营养:补足关键营养素,重视钙、维生素D、优质蛋白的摄入,对抗肌肉流失。
监测:定期体检,关注甲状腺、性激素水平,必要时遵医嘱科学调理。
老年人(60岁以上)
不过度求瘦 微胖更有益
【误区】
过度追求瘦,误以为低体重更健康,忽视肌少症、骨质疏松风险及免疫力下降。
因饮食偏清淡,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加速肌肉流失。
运动单一化,仅散步或做家务,缺乏专门的力量和平衡训练。
【健康方案】
饮食:按1.0—1.2克/公斤的计算方式,根据自己的体重,计算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宜选鸡蛋、豆腐、鱼、鸡胸肉。同时,严格控盐,每天不超过5克。
运动:力量运动、平衡训练双保障,进行力量训练,如弹力带、靠墙深蹲、轻器械锻炼等,以对抗肌少症。加入平衡训练,如太极、瑜伽、单腿站立等,防跌倒。
老年人微胖有益,BMI可保持在22—26.9之间,适度的体脂储备,有助于应对疾病消耗,增强抵抗力。
□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李扬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