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老年抗衰减重,核心不是掉秤数字,而是减少脂肪、保住肌肉、提升体能。”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教研室主任古剑雄的观点,打破了不少人对老年健康的认知。作为深耕康复医学的专家,她不仅提出科学抗衰体系,更用两年时间通过饮食+运动干预,逆转了自身的代谢综合征,用亲身经历验证了“肌肉抗衰”的重要性。

肥胖是慢性疾病,三大标准界定健康风险
很多人将肥胖视为“体型问题”,但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肥胖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更是多种严重并发症的“源头”。在我国,判断肥胖有三大核心标准:BMI≥28kg/m²、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男性体脂率≥25%(女性≥30%)。
古剑雄强调,肥胖堪称代谢综合征的“风暴中心”,会通过胰岛素抵抗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骨关节病、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全球及中国肥胖率持续攀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中老年群体的肥胖相关疾病负担尤为沉重。
健康减重“三位一体”,营养与运动缺一不可
“真正的健康减重是系统工程,要实现三个目标:精准减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保留甚至增加肌肉、提升力量耐力与平衡能力。”古剑雄提出,健康减重需遵循三大核心原则:营养与运动协同、每周减重0.5-1公斤的温和节律、个体化与持续性。
营养是减重抗衰的核心,其中优质蛋白质更是肌肉合成的唯一原料,能有效对抗减脂期肌肉流失、增强饱腹感。古剑雄认为,健康成年人需按每公斤体重1.2-1.6克摄入蛋白质,每餐保证20-30克,均匀分配至三餐。
“同时要创造温和能量缺口,这样才能把多余的脂肪减掉。需要减重的话 ,每日减少500大卡热量摄入,且总热量不低于基础代谢率。”古剑雄建议,饮食上需戒断添加糖、含糖饮料、精制碳水(白米白面)和不健康脂肪(油炸食品、肥肉),多选择全谷物、每日超500克的蔬菜及适量低糖水果。
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还需特别关注营养补充:坚果、菇类能补充微量元素与钾钠,维护神经和心功能;蔬菜、水果、豆类富含膳食纤维,可增强饱腹感、稳定血糖;奶制品、深绿色蔬菜及适度晒太阳,能补充钙和维生素D、B12,筑牢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古教授建议每日摄入20种以上食物,保证营养多样化。

运动上则以抗阻训练为主,“抗阻力量训练是健康减重的非药物核心,能向身体传递‘必须保留肌肉’的强烈信号。”古剑雄建议,老年人每周需进行2-3次非连续日的抗阻训练,每组8-12次(至力竭前),完成2-4组,可选择哑铃、杠铃、弹力带或坐姿站起、靠墙俯卧撑、徒手深蹲等自重动作。 有氧运动则是燃脂助力,每周3-5次、每次30-45分钟(累计超150分钟),快步走、游泳、水中行走、固定自行车都是适宜选择,强度以“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准。
此外,平衡训练不可忽视,太极拳、单腿站立、脚跟对脚尖行走能预防跌倒,运动前动态拉伸、运动后静态拉伸(每个动作保持15-30秒)可减少损伤。
警惕老年衰弱,肌肉流失是“功能断崖”前兆
“很多老年人看似‘清瘦’,却可能面临衰弱风险。”古剑雄介绍,衰弱是骨骼肌量与功能同步丢失导致的综合征,核心表现有五项,符合三项即可诊断:非刻意体重每年下降超3kg或5%、自述乏力感、男性握力低于22kg(女性低于14kg)、男性步速低于39米/分钟(女性低于36米/分钟)、活动量下降易疲累。 衰弱的危害远超想象,会让跌倒骨折、失能、住院及死亡风险显著增加2-3倍,还可能伴随抑郁、社交退缩形成恶性循环。
而单纯节食减重会加速肌肉流失,导致“瘦了却更虚”,成为“跌倒→骨折→失能→住院→死亡”链式反应的开端。 对此,古剑雄提出预防老年衰弱的运动“四基石”:抗阻力量训练(每周2-3次,对抗肌少症)、平衡与灵活性训练(几乎每日进行,防跌倒)、有氧耐力训练(每周3-5次,提升心肺)、功能性训练(模拟捡物、上下楼梯,转化为自理能力),四者缺一不可。
在临床实践中,古剑雄发现中老年群体在减重抗衰中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1:老人应少动多静
纠正:即使有关节痛,也可选择水中或坐姿训练,适度运动更利健康;
误区2:减重越快越好
纠正:每周减重0.5kg并同步增肌,避免肌肉流失导致衰弱;
误区3:只吃蔬菜不吃
纠正:需保证每公斤体重1.2克优质蛋白,预防肌少症;
误区4:吃钙片就能防跌倒
纠正:药物与运动需双轨并行,平衡训练才是防跌倒关键。

专家亲身实践,两年干预逆转代谢综合征
古剑雄的健康理念并非纸上谈兵。她自己也经历了一段健康减重的实践。2023年3月,她的体检报告亮起了红灯:BMI25.6kg/m²(超重),血压148/92mmHg,餐后2小时血糖10.3mmol/L,糖化血红蛋白7.1%,还患有高脂血症、脂肪肝,血尿酸399.6mmol/L,被医生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这样下去的话,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高。”因此,古剑雄开始科学干预,从生活上加以改变。营养上,按目标摄入高蛋白,主食替换为全谷物、红薯或甜玉米,戒断添加糖,每日蔬菜超500克;运动上,每周3-5次力量训练,搭配3-5次快步走或体操,每日进行拉伸与平衡练习;同时坚持控糖、定期复查,形成闭环管理。

两年后的2025年3月,复查结果令她惊喜:体重下降13kg,BMI降至19.8kg/m²,血压恢复至129/74mmHg,餐后2小时血糖稳定在5.8-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2.41,脂肪肝消失,血尿酸267.8mmol/L,各项代谢指标全面逆转。
“中老年健康管理,要盯着体脂率下降、肌肉量上升,而非单纯的体重数字。”古剑雄提醒,结合生化指标复查与行为日记,让减重抗衰更科学可持续。她强调,每餐25-30克优质蛋白质、适量补充维生素D、坚持运动“四基石”,能有效预防衰弱、守护老年健康。
文|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李保健
图| 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