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是心脏病“催化剂”?医生建议:若想心脏健康,3种坚果少吃

“妈,这袋板栗别全吃完!”

李阿姨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慢悠悠地拨开板栗皮,语气里满是满足:“这天气一冷,我就爱吃这个,甜、香、又不上火。”

她怎么都没想到,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不到两个月,医生却说她最近的症状,很可能和“吃板栗”有关。

“我吃个板栗也出问题?”李阿姨一脸难以置信。

可医院的营养科医生明确指出:像板栗、腰果、夏威夷果这类“甜口型坚果”,吃多了,对心血管可不友好。

听到这儿,你可能也会疑惑:板栗不是天然的、植物的、营养丰富的“好食物”吗?怎么还成了心脏病的“催化剂”?

别急,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看似健康、实则“隐藏杀手”的坚果真相。如果你家也有爱吃板栗、腰果的中老年人,请一定看到最后。

板栗真的不适合心脏病人?

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公认的“心脏保护食物”。但为什么板栗、腰果、夏威夷果这些坚果,反而可能伤害心血管?

关键在于:糖、油脂、热量和加工方式。

第一,板栗的碳水太高。

板栗并不属于“典型坚果”,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40g/100g,相当于小半碗米饭。

对于血糖不稳、胰岛素抵抗、中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来说,这种“甜甜的淀粉果”,更像是“甜品”而不是“坚果”。

第二,腰果油脂偏饱和,升胆固醇快。

腰果虽然口感绵密,但其中的饱和脂肪含量高于核桃、杏仁等坚果。研究表明,长期高摄入饱和脂肪酸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第三,夏威夷果热量爆表。

别看它个头小,每100克含有约740千卡热量,接近三大碗米饭!更可怕的是,大部分人吃起来毫无节制,一不小心就“摄入爆表”。

也就是说,这些坚果虽好,但对于中老年心血管患者来说,稍不注意就容易“踩坑”。

经常吃这些坚果,心脏可能会出现这3种“信号”

如果你或者家人习惯把板栗、腰果当作“健康零食”,请警惕以下几种身体变化:

1.吃得多,血脂悄悄升高

一项对【752名高血脂患者】的跟踪研究显示,每周摄入高糖坚果超过4次的人群,其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平均升高了14.7%。而这个指标,是心脏病发作的重要预测因子。

2.不知不觉,体重悄悄超标

3.原有心脏病,复发风险增加

简而言之,这类“高碳+高油+高热量”的坚果组合,对血管、心脏的压力远比你想象得大。尤其是一边吃着坚果,一边还以为自己“养生”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伤到心血管。

那还可以吃坚果吗?医生建议:这样做,心脏更轻松

不是所有坚果都“有害”,关键在于吃对种类、控制量级、合理搭配。

建议选择:三类“心脏友好型”坚果

核桃:富含α-亚麻酸,有助降低炎症反应杏仁:钙含量高,帮助平稳血压榛子: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有益血脂控制每天吃多少?抓一小把就够了

权威推荐量为:每天约25克左右(约一小把),不建议超量。尤其不要“看剧吃坚果”,一不小心就吃了三四倍量。

别选调味款,别与糖搭配

很多人爱吃“糖炒栗子”“咸味腰果”“蜂蜜坚果”,其实这类坚果通常都添加了大量糖、盐、油脂,与原始营养构成已大相径庭,建议选择原味、未加工坚果。

搭配技巧:用坚果替代部分主食或动物脂肪

比如早饭中用10克核桃+燕麦片代替煎蛋、白面包,不仅热量平衡,而且更易控制血脂水平。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选择里。

选择哪种坚果、怎么吃、吃多少,看似琐碎,却关系着心脏能否“跳得更久、跳得更轻松”。

板栗、腰果不是“毒药”,但对于已有心血管风险的人群而言,不节制地食用,它们就可能变成“隐形杀手”。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家人有高血脂、心脑血管病史,今天这篇文章,请一定收藏或转发。

请记住:真正的养生,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对。

注:具体健康状况因人而异,文中建议不能替代医生面诊,如有不适或基础疾病,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评估。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坚果摄入与心血管健康关系研究”《中华营养学杂志》2022年第5期

《成人高脂血症防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夏威夷果摄入与肥胖风险研究”,中国营养学会年会论文集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校对 庄武


(健康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