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觉得吃坚果是件健康的事。确实,大多数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纤维,还有一些抗氧化物,能对身体有不少好处。但如果说吃坚果能护心脏,那也得看你吃的是哪种、吃得多少、怎么吃的。

最近心脑血管问题越来越普遍,中年人开始注意胆固醇,老年人担心高血压,年轻人也逃不开动脉硬化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对食物对心脏的影响开始更敏感。吃错了反而可能加重风险,有些坚果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其实悄悄埋了不少“地雷”。

很多人吃炒花生吃得很欢,几乎天天下酒配菜来一把,觉得这比吃肉健康多了。确实,原味生花生本身的营养价值不低,含有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血脂调节可能是有帮助的,但一旦经过高温炒制,尤其是加盐加油之后,这一切就变了味。

高温下花生油脂发生氧化,还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对血管壁刺激很大;加上大量食盐,对血压影响极大,吃久了根本谈不上保护心脏,反而可能让血压波动更大。研究显示,长期高盐饮食人群患心血管病的概率比低盐人群高出40%以上。

夏威夷果很多人以为是高档健康零食,吃起来酥脆香滑。它含有的脂肪比例高达七成以上,大部分确实是不饱和脂肪酸,但因为含油量实在太高了,热量极其惊人。一小把(大约30克)热量接近200大卡,相当于吃了一碗半米饭。

对于体重管理不佳或本身三高的人,频繁摄入这么高热量的坚果,只会让代谢负担更重。而且有些市面上的夏威夷果为了口感,还会加入椰浆、糖粉、奶油之类的添加剂,加剧肥胖和血脂异常,血压血糖波动跟着起伏,对心脏的负担是双重的。

盐焗开心果也是个“伪健康”的典型。开心果本来有不少对血管有利的成分,比如植物固醇、纤维、钾元素,但加工后的盐焗版本,钠含量惊人。一小包(约50克)盐焗开心果的钠含量能高达800毫克以上,相当于吃掉了三分之一的成人日推荐摄入量。

长期高钠摄入不但直接升高血压,还会加速动脉硬化过程。很多人不知不觉中吃下一把又一把,其实是给自己的心血管系统上了一层又一层的“负担”。尤其老年人,如果平时还吃咸菜、喝汤加盐,心血管的风险就更加累积了。

说到底,坚果是个两面派。原味、不过量吃确实有营养价值,有研究指出每天适量摄入坚果(约20克以内)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较低。但超过这个量,或是吃了高油高盐版本,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营养学界已经有不少研究关注这一点。

不少人认为,只要不是油炸、不是甜的坚果就是健康的,其实这是个误区。很多商家会打着“低温烘焙”、“无糖”旗号,但实际上依然会加入大量调味料。
有的炒花生看似干净,其实用的是含盐调味粉炒制的;有的夏威夷果虽然标着原味,但配料表里明明写着“植物油、食盐、香精”。如果只看外包装或者听信宣传,是很难判断其真实成分的。比较靠谱的做法还是回归食物本身,选择真正的原味坚果,尽量控制每日摄入量,别把坚果当零食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坚果摄入量控制在25克以内,最好选用未加盐、未加糖、未加工的天然原味坚果。像巴旦木、核桃、生腰果、去壳生花生这些相对“干净”的坚果更合适,尤其对已经存在三高问题的人,建议少吃甚至避免那些经过深度加工的坚果产品。对于家中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史的群体,更应格外警惕这类“伪健康”食品。

从心脏角度看,不良饮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风险因素。抽烟、喝酒、熬夜这些大家都知道要避免,但吃一把炒花生、几颗盐焗开心果,很少人会警觉。
可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积少成多”,让血管里的脂质斑块逐渐增多,血压控制越来越难,最终诱发心梗、中风等严重后果。医学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大约有2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很多是原本没有重症基础的普通人,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饮食结构问题。

有人说自己已经控制油脂摄入了,不吃肥肉,不碰甜点,但心电图检查结果还是不太理想。那很可能就是因为忽略了坚果里的隐形油脂和钠含量。别忘了,脂肪摄入不只是看“显性脂肪”,像炒坚果这种“混合加工”的零食,含油量和含盐量都不低,有时候甚至比某些肉类还要高。控制饮食不是只看大方向,还得关注细节,尤其对已经出现心血管早期问题的人来说,这种细节才是真正的“转折点”。

不少人把炒花生当佐餐小吃,下酒菜常年不断;把夏威夷果当下午茶搭配咖啡的小点心,一吃就停不下来;还有人边追剧边磕开心果,一晚下来摄入了几百大卡不自知。这些习惯可能不会立刻显现问题,但日积月累会让心脏承受“看不见的重量”。尤其在压力大、作息乱、运动少的现代生活方式下,饮食中的这些看似“正常”的选择,恰恰成了影响健康的“关键变量”。

吃坚果并不等于就吃健康,关键看怎么吃、吃多少、吃哪种。生的、天然的、不过量的坚果,对身体确实有益;但一旦进入加工、调味的流程,就要小心它悄悄地变成“心脏的敌人”。健康从来都不是靠一两样“健康食物”堆出来的,而是每一个小选择的累积。那些看似无害的盐焗开心果、炒花生、夏威夷果,不去注意,早晚会“反咬一口”。很多时候,不是心脏有问题,而是吃出了问题。
参考资料: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3.《柳叶刀》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4.《高血压与高盐饮食的关系研究》—中国心血管杂志5.《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