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临近之际,我们想和广大的“糖友”们聊一个最关心、也最头疼的问题。
不少糖友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白天血糖控制得挺好,可一到晚餐后就“翻车”了,第二天早上一测空腹血糖,又超标了。是不是感觉很无奈?
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晚餐后血糖容易飙升,主要跟夜间代谢变慢、活动量减少,还有晚餐吃得不合理有关系。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怎么通过调整晚餐,让餐后血糖乖乖“听话”。
| 1 |
想要解决问题,得先搞清楚问题出在哪儿。晚餐后血糖爱飙升,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胰岛功能累了:想想看,胰岛β细胞忙活了一整天,分泌胰岛素应对一日三餐,到了傍晚自然有些“疲惫”。这时候它们的工作效率会下降,分泌胰岛素的时间可能延迟,效果也没那么好了。
身体对胰岛素不那么敏感了:研究发现,到了傍晚,人体会出现生理性的胰岛素抵抗。简单说就是,同样的血糖,现在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搞定。
晚餐习惯不太好:晚上容易放松警惕,不知不觉就吃多了,特别是那些升糖快的食物,比如白米饭、白馒头。有时候吃得太晚、太饱,更是给本就疲惫的胰岛“添堵”。
晚上活动量少:吃完晚饭大多数人都是坐着看电视、玩手机,能量消耗少,血糖自然就容易堆积。
所以解决的思路很清楚:减轻胰岛负担、让糖分吸收慢一点、增加能量消耗。
| 2 |
稳糖晚餐的“黄金法则”:这样吃顺序很重要
记住这五个字:“汤-菜-肉-主食”。别小看这个顺序,效果真的很明显。
第一步:先喝汤
饭前来一小碗清淡的汤,比如蔬菜汤、蛋花汤或者菌菇汤。这样做的好处是先占据一部分胃的空间,增加饱腹感,后面自然就不会吃得太快太多。
第二步:再吃菜
大量吃绿叶蔬菜,像菠菜、西兰花,还有各种瓜类,比如黄瓜、冬瓜。这些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就像在肠道里铺了一张“过滤网”,能让后面吃进去的糖分吸收得慢一些。
第三步:然后吃肉
选择鱼、虾、去皮的鸡肉、豆腐这些优质蛋白。蛋白质消化得慢,饱腹感持续时间长,而且对血糖的直接影响很小。
第四步:最后吃主食
这时候肚子已经半饱了,主食自然就吃得少了。更重要的是,在纤维和蛋白质的“包围”下,主食里的碳水化合物会被慢慢吸收,血糖就不会突然飙升了。
这个顺序其实是利用了食物本身的特性,让血糖“自动”稳定下来。
| 3 |
稳糖晚餐的“食材选择”:选对了事半功倍
主食要选“粗”的
把白米饭、白馒头换成杂粮饭(糙米、燕麦、藜麦混合着来)、全麦面食,或者蒸点红薯、山药当主食。这些粗粮纤维多,升糖慢,就像缓释药片一样,能平稳地提供能量。分量控制在一个拳头大小就够了。
蛋白质要选“好”的
优先选择低脂的优质蛋白,比如清蒸鱼、白灼虾、鸡胸肉、瘦牛肉、豆腐。做法以蒸、煮、快炒、凉拌为主,油炸、红烧这些重油重糖的做法就免了。
蔬菜要吃“够”
保证大量的非淀粉类蔬菜,特别是深绿色的叶菜。它们体积大、热量低,能有效地“填饱”肠胃。建议每餐至少吃200克(煮熟后大概一大碗)。
水果要“谨慎”
血糖控制不稳定的糖友,晚餐后马上吃水果是大忌。水果里的糖分吸收很快,容易让血糖波动。如果想加餐,可以在两餐之间吃点低升糖的水果,比如草莓、蓝莓,但也要少量。
| 4 |
这些生活细节也很关键
除了吃什么、怎么吃,这些细节也不能忽视:
晚餐时间要合适:尽量在睡前3-4小时吃完晚餐,给消化留出时间。比如晚上11点睡觉,最好7点前就吃完。
吃饭速度要放慢:细嚼慢咽很重要。大脑感知饱腹感需要大约20分钟,吃得慢一点有助于减少总的食物摄入量。
餐后要适当运动:吃完饭休息30-40分钟,然后出去散散步,走个30分钟左右。这可是降低餐后血糖的“天然法宝”,能明显提高肌肉对血糖的利用。
控制餐后血糖,关键就在晚餐的这些细节。不需要复杂的计算,从今晚开始,试试“汤-菜-肉-主食”的吃饭顺序,选对食材,养成饭后散步的好习惯。坚持下去,你的血糖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卷”。
作者 | 航天中心医院 李晓静
来源:北京114预约挂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