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要重视吃,多吃2种主食,精力充沛,健康长寿

清晨六点,院子里的李大爷像往常一样,坐在院门边泡着一杯淡茶。

可孙女这次却惊叹地发现,年过六旬的爷爷,晨练回家脸色红润、步伐矫健,比半年前“消瘦、没精神”的样子判若两人。

邻居大妈悄悄问道:“是不是又找了什么补品?”李大爷却微微一笑:“我只是改变了餐桌上的主食,这一招,医生都说好!”

许多人有个误区,觉得老了要少吃主食,最好“宁可饿点也不能胖”。但现实往往恰恰相反。不少权威研究表明,中老年人适当多吃优质主食,反而有助于提升精力、守护血糖、延缓衰老。尤其下面这2种主食,被称为晚年健康的“密码”。

到底是哪两种?许多老朋友都忽视了一个细节,吃对主食远比你想得更重要。现在开始关注,还不晚。一起来看看医生怎么说,为什么主食选对了,能让你越活越健康?

主食越吃越累,还是越吃越有力?专家揭示真相

“别多吃主食,容易长胖!”这句话你是不是也常听?其实,这种说法早已被多项研究“纠正”。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的建议显示:

老年人每日摄入足量优质主食,不但不会显著增加肥胖风险,反而有助于维持基础代谢、提升免疫力。

以全谷物、杂粮替代部分精白米面,有助于餐后血糖下降8%~15%,糖尿病、高血脂风险降低12.6%~22.3%。

相反,极端低主食、过量节食,则可能导致精力不济、焦虑、骨密度下降,甚至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升高38%。

为什么会这样?全谷物、杂粮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物。这些“微小成分”就像保健队伍,一方面能延缓消化、稳定血糖,让能量释放更均匀;另一方面还有助于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延缓炎症衰老,帮助维持免疫系统健康恢复。

而单一吃精白米面,则易造成营养单一、血糖波动、甚至诱发慢性疾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研究都建议:人到中老年,主食不仅不能少吃,更要会吃、吃对。

坚持优选2种主食,2个月后有何变化?

按照临床观察,许多60岁以上的老人,只需在日常三餐中多加两种主食(即:燕麦和红薯),一段时间后身体往往会出现下面这些积极信号:

改善精神状态、提升代谢力

燕麦中富含β-葡聚糖,能有效稳定餐后血糖,降低胰岛素波动。每周坚持食用3-4次燕麦,约有72%的老年人自述“白天更有精神、不易饿且心情好”。

红薯含丰富膳食纤维与天然维生素A、C,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胃肠胀气,也被证实有提升基础代谢率7%~11%的作用。

调节血脂、守护心脑血管

研究显示,每日摄入杂粮主食不少于60克,4周后血脂水平平均下降10.2%,心脑血管发病率降低13%。

长期吃单一精白米面的人群,出现血脂异常、动脉硬化前兆的比例明显更高。

辅助降糖、延缓衰老

哈佛医学院随访数据指出,中老年人每周至少吃4顿燕麦和红薯,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

红薯中的多酚成分,能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老化。坚持2个月后,皮肤状态、免疫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吃对主食,医生建议这3招更有效

选择对了主食,还要吃得科学、吃得巧。医生建议:

杂粮与精米合理搭配

不要完全抛弃精米面,理想比例为“杂粮3:白米7”。搭配吃,好消化、不伤肠胃。

每日1份燕麦、隔日1次红薯

燕麦可做成粥或饭,早餐食用降低肠胃负担;红薯水煮、蒸或炖汤比油炸健康。

避免高糖、高油加工方式

杜绝油炸、糖焖等主食做法,坚持简单原味、少调料、控制热量,“吃主食”不等于“多热量”。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参考资料:

《膳食指南与健康老龄化》中国营养学会

《中老年人膳食结构与心血管健康研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全谷物主食对老年人慢病风险的影响》

《2019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健康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