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40岁,我做饭越来越偏爱“轻滋养、好吸收”的菜式——不用复杂的药膳,也不用重油重盐,就用菜市场里随手能买到的食材,炖碗汤、炒盘菜,吃着暖乎乎、不负担,身体也觉得轻快。最近常做的这三道菜,裙带菜白玉菇汤鲜润、娃娃菜牛肉汤暖身、紫苏鸡香嫩,食材里藏着日常需要的营养,做法简单到半小时就能端上桌,不管是当正餐还是加餐,都贴合咱们这个年纪“想补又怕腻”的需求,常换着做很合适。
1. 裙带菜白玉菇汤:鲜润清爽,喝着不负担

这道汤是我每周必做的,尤其天热或者没胃口的时候,喝一碗浑身都润。裙带菜不用买贵的,干裙带菜泡发特别快,抓一小把泡5分钟就舒展,嫩得像鲜菜,自带大海的鲜气;白玉菇选菌盖饱满、菌柄雪白的,咬着软嫩不塞牙,煮在汤里吸足了鲜味儿,连汤带菜一起吃,清淡却不寡淡。关键是汤里不用放太多调料,靠食材本身的鲜就够香,喝着不胀肚,就算晚上喝也不怕消化负担。
做法:

1. 干裙带菜1小把(约5克),用温水泡5分钟(别用开水,免得泡烂),泡软后挤掉水分,剪去硬根;白玉菇1把(约150克),剪去根部老蒂,掰开洗净沥干;

2. 生姜1小块切薄片,大蒜1瓣切末,鸡蛋1个打散(可选,不放也鲜);
3. 小锅放1勺油,油热后下姜蒜炒10秒,闻到香味就放白玉菇,中火炒2分钟,炒到白玉菇变软、微微出水;

4. 加1大碗清水(约500毫升),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煮3分钟,让白玉菇的鲜味儿煮出来;

5. 放入泡好的裙带菜,搅散后煮1分钟(裙带菜易熟,别煮久),淋入打散的鸡蛋液(边倒边搅,形成蛋花),最后加小半勺盐、几滴香油调味,搅匀就关火。
2. 娃娃菜牛肉汤:鲜而不柴,暖身又润口

到了傍晚有点凉的时候,我就爱炖这碗牛肉汤。牛肉不用选贵的部位,选牛里脊或者牛肋条的薄片,嫩得很,稍微腌一下就不柴;配的娃娃菜选紧实地棵小的,叶子嫩、菜帮薄,煮在汤里软而不烂,吸着牛肉的鲜,咬一口润润的。汤不用炖很久,20分钟就能好,鲜得温和,喝着暖到胃里,不管是配馒头还是就着米饭,都能踏踏实实吃一碗,还不用担心不好消化。
做法:

1. 牛里脊200克,逆着肉的纹理切0.3厘米厚的薄片(逆纹切不塞牙),加1勺料酒、半勺玉米淀粉、少许盐,用手抓匀腌10分钟(淀粉别多,不然汤会浑);

2. 1颗小娃娃菜,剥去外层老叶,从根部切开分成4瓣,用清水冲净缝隙里的泥沙,再撕成大小均匀的块(撕的比切的更嫩);姜切片,葱切小段;

3. 汤锅放1大碗清水(约600毫升),加姜片、葱段,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把腌好的牛肉片一片片下锅(别堆在一起,免得粘成坨);

4. 等牛肉片全部变色、飘起,撇去汤表面的浮沫(浮沫撇干净,汤更鲜),接着下娃娃菜,转中火煮3分钟,直到娃娃菜变软、叶子半透明;
5. 加小半勺盐、1勺生抽(提鲜不抢味),搅拌均匀就关火,撒点葱花更香。
3. 紫苏鸡:香嫩不腻,一口就开胃

要是想换个口味,不喝汤的时候就做紫苏鸡,简单炒一炒,香味能飘满厨房。鸡肉选鸡腿肉最好,去皮后切小块,嫩得咬一口就脱骨,就算炒久点也不柴;配新鲜的紫苏叶,香味特别独特——既能去掉鸡肉的腥味,还能添一层淡淡的辛香,吃着不油腻。这道菜不用炖不用煮,15分钟就能炒好,配米饭、配杂粮粥都合适,偶尔没胃口的时候,夹两块鸡肉就着紫苏香,不知不觉就能多吃小半碗饭。
做法:

1. 1个大鸡腿,去掉鸡皮和骨头(鸡皮去掉更不腻,骨头可以留着熬汤),把鸡腿肉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加1勺料酒、半勺生抽、少许淀粉,抓匀腌5分钟;

2. 新鲜紫苏叶1小把(约20克),洗净后沥干水分,去掉粗梗(只留叶子和细梗);蒜切末,小米辣1根切圈(不吃辣可以不放);

3. 热锅放1勺半油,油热后转中火,下蒜末、小米辣(如果放)爆香10秒,接着放腌好的鸡腿肉,快速翻炒2分钟,直到鸡肉表面全部变色、边缘微微发黄(别炒老,不然柴);

4. 加1勺生抽、小半勺蚝油(提鲜不齁),翻炒10秒,让鸡肉裹匀调料;
5. 最后把紫苏叶倒进去,转大火快速翻炒30秒,看到紫苏叶变软、香味飘出来就关火(炒久了紫苏会发黑,香味也散了)。
其实40岁后吃饭,不用刻意追求“特殊功效”,反而越家常、越贴合自己身体状态的菜越好。这三道菜的食材,裙带菜、白玉菇、牛肉、紫苏,都是菜市场里几块钱就能买到的,做法没有复杂步骤,调味也以“鲜、淡”为主,不用费时间也不用费心思。每天或者隔天换着做一道,吃着暖、吸收好,身体舒服了,状态自然也跟着轻快——这才是日常吃饭最实在的滋养。
校对 庄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