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着病情发展,常出现进食问题,比如持续拒食、吞咽困难或吃的量明显变少。据2022版《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疗指南》,中重度患者里有68%会出现营养不良,这不仅会加快认知功能衰退,还可能引发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等并发症。科学选对营养支持方案,对维持患者生活质量很重要。
现在的肠内营养制剂根据分子结构差异,分成了不同等级,适合消化能力不同的患者。整蛋白型制剂用完整蛋白质作为氮来源,适合早期胃肠功能还不错的患者,蛋白质利用效率能达到75%以上;如果出现胃肠动力减弱,短肽型制剂是把蛋白质提前分解成小分子肽,吸收效率能提高40%;要是胃肠功能严重障碍,氨基酸型制剂是完全分解的营养形式,吸收效率差不多100%,但长期用要注意可能引起肠道黏膜萎缩。选的时候得结合患者胃肠耐受情况,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原则。
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设计的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简称特医食品),已经发展到精准营养阶段。2023年《临床营养学杂志》报道的新配方里,添加了高含量ω-3脂肪酸(其中DHA占12%)、胆碱和维生素B族的组合,能支持神经递质合成;有些产品加的酪蛋白磷酸肽(CPP),能让钙铁锌的吸收效率提高3倍。针对吞咽困难患者,还有新型凝胶化技术,能把液体营养变成果冻状,既降低误吸风险,还能保留85%以上的营养活性成分。选的时候要注意产品有没有通过国家特医食品注册。
保持肌肉蛋白质合成,对延缓功能衰退特别重要。研究显示,每天补充20克乳清蛋白,能让握力减退速度慢30%;最新的“蛋白脉冲疗法”建议把一天的蛋白质摄入集中在白天吃,这种按时间调整的营养方法,能让肌肉蛋白质合成效率提高25%。选产品时优先挑支链氨基酸(BCAA)含量每100克不少于3克的配方,这类配方对维持身体氮平衡(蛋白质摄入与消耗的平衡)更有优势。肾功能不全患者要把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天每公斤体重0.8-1.0克。
做营养支持得遵循科学原则:第一是“渐进式适应”,新方案要3-5天慢慢加量,避免肠胃不适;第二是建“营养监测档案”,定期查前白蛋白(半衰期只有2天,能及时反映营养状况)、转铁蛋白等敏感指标;第三是“多模态干预”,配合吞咽训练、调整吃饭姿势等非营养方法,临床研究证实联合干预能让进食成功率提高47%。
实际操作中,建议找神经科、营养科、康复科医生组成多学科团队。营养方案要根据患者体重(推荐每天每公斤体重吃25-30大卡)、肾功能、血糖波动等情况制定:有糖尿病的患者优先选低GI(升糖指数)产品,肾功能不全者要控制蛋白质摄入量。现在有便携式营养评估工具,能让家庭营养支持精准度提高60%。还要注意营养产品和药物的相互影响,比如铁剂不能和含植酸的产品一起吃,建议在专业指导下建“营养干预日志”,动态管理。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