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高发,是蚝油惹的祸吗?医生:这3种调味品,别再滥用

你可能没想到,一瓶看起来无害的蚝油,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成了餐桌上的“隐形杀手”。不是它本身有毒,而是你用得太多、太频、太随意。每天三餐都在和它打交道,却从没人提醒你,它背后的健康风险,正在悄悄堆积。

中国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57万例,平均每天有1.25万人被确诊。

很多人把锅甩给空气、水质、遗传,唯独不提——我们每天往嘴里送进去的调味品,才是真正绕不过的风险因子。

蚝油、酱油、味精,这三种调味品,是当代厨房的“铁三角”,炒菜必放,汤里要加,连凉拌菜都少不了它们出场。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用的方式,早就脱离了“调味”本意,变成了“重口味依赖”。而这份依赖,正在透支你的健康。

先说蚝油。你以为它只是“蚝的汁液”?其实绝大多数市售蚝油,蚝的含量微乎其微,主要成分是水解植物蛋白+高盐+添加剂。

水解植物蛋白听起来高级,实则就是用化学方法把大豆蛋白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氯丙醇类物质,其中3-氯-1,2-丙二醇(3-MCPD)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可能致癌物。

2009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刊登研究指出,长期摄入含3-MCPD的调味品,会增加肝脏肿瘤的风险。

别忘了蚝油的钠含量惊人。每100克蚝油,钠含量高达2700毫克以上,一勺下去,等于吃了半包咸菜。

高钠饮食不仅升血压,还会刺激胃酸分泌,诱发胃黏膜慢性炎症,长此以往,可能会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这是胃癌的高危前期病变。中国人的高盐饮食,是导致胃癌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说酱油。你以为加点酱油只是为了提鲜?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人炒菜时酱油跟不要钱一样倒,一锅菜里能放两三勺。

问题在于,劣质酱油的制作过程,依然存在亚硝酸盐污染风险。亚硝酸盐在体内与胺类物质结合,会生成亚硝胺,这是明确的强致癌物,与食管癌、胃癌、肝癌等多种肿瘤密切相关。

2019年发表在《中国食品卫生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调查了市售酱油的亚硝酸盐残留情况,发现部分小作坊产品超标明显。

虽然正规品牌大多在安全标准内,但问题是——你吃的频率太高了。即使每次摄入量不多,但三餐都吃、天天都用,微量毒素也能累积成大问题。

第三位“问题选手”,是很多人喊冤的味精。它本身并非毒物,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但问题出在——过量摄入时的神经刺激性。

谷氨酸钠在体内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若摄入过量,可能导致头痛、面部潮红、心悸等“中餐馆综合征”表现。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味精致癌,但高温烹调下,味精可能生成焦谷氨酸钠,其安全性尚无定论。

更关键的是,很多人炒菜时蚝油+酱油+味精一锅端,调味重到失控。你以为这是“家常口味”,其实是在给自己制造健康雷区。高盐+高钠+潜在致癌物+神经刺激物的组合,每天三次,年年不断,风险不比抽烟轻。

有人问,那我是不是从此不能吃蚝油酱油了?不是这么绝对。但你得明白,调味品是辅助,不是主角。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早已被“重口味”驯化,离了这些东西,觉得菜没味、饭难下咽。

建议有三:

第一,控制使用量。炒一盘菜,蚝油别超过一茶匙,酱油控制在一汤匙以内,味精尽量少放或不放。别让调味瓶掌控你的味觉。

第二,避开高温添加。蚝油和味精在高温下容易降解产生不良物质,建议出锅前再放,少量点缀即可。

第三,定期更换口味系统。尝试用柠檬汁、香醋、香草、洋葱、大蒜、辣椒等天然食材进行调味,让味蕾重新认识“原味”的魅力。

很多老人的味觉越来越迟钝,菜越吃越咸,汤越喝越浓?那不是年纪的错,是味觉神经被长期重口味“麻痹”了。而这,也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胃癌等慢性病年轻化的重要推手。

我们曾经以为,癌症是命运的不公平。现在才知道,很多癌症,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它不声不响,不痛不痒,就藏在你每天的餐桌里,在你“多放一勺蚝油”的那一瞬,悄悄按下了开关。

生活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非吃即戒。但我们得学会有意识地选择。调味品可以用,但不能滥。可以有味,但不必浓。

癌症不是从天而降的恶魔,而是日常里小小偏差的积累。你不注意,它就悄悄扎根;你不在意,它就慢慢长大。等到身体发出警告,很多事情,已经来不及回头。

所以啊,别再说“这点蚝油能有啥事”。当年抽烟的人也说“我爷爷抽了一辈子也没得癌”。但你不是你爷爷,你的身体,也经不起这种“赌一把”的豪气。

厨房里那几瓶调味品,不是洪水猛兽,但它们也从来不是无辜的。每一次下手时,请记得:你是在给未来的健康打底。

少一点“重口味的执念”,多一点“为身体着想的节制”,你会发现,真正的鲜,不靠蚝油;真正的香,不靠酱油;真正的健康,从减少第一勺调味开始。

[1]王晓宁,张晓敏.水解植物蛋白中3-MCPD污染状况及控制对策[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43(6):499-502.[2]刘艳,李志强.市售酱油中亚硝酸盐含量调查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31(5):543-546.[3]陈慧敏.味精摄入安全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中国调味品,2021,46(8):112-115.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健康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