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7分饱”是错的?提醒:中老年人群多留心,吃饭3事别忽视!

很多人从小就听说“吃饭七分饱最好”,觉得这是老一辈总结出来的养生经验,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里,这句话几乎被奉为金科玉律。

然而,近期营养学和老年医学的研究表明,对中老年人来说,一味追求七分饱,有时候反而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尤其是到了五六十岁以后,身体的新陈代谢减慢、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如果吃得过少,可能出现营养不足、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中老年人在进食方面,确实有三件事情需要格外留心,而不仅仅是“控制吃量”。

首先要注意的是蛋白质的摄入。很多中老年人为了控制体重,或者担心血脂、三高问题,往往减少肉类、鱼类、蛋类的摄入量,甚至有些人一天只吃几口豆腐或鸡蛋。

然而,这种做法很容易造成蛋白质不足,尤其是肌肉蛋白。医学数据显示,7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超过一半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情况,这会导致肌肉流失,形成所谓的“肌少症”。

肌少症不仅让人力量下降,走路慢、摔倒的风险也大大增加,而且免疫力下降后,对感冒、肺炎等疾病的抵抗能力也会减弱。

换句话说,中老年人的饮食,不光是为了饱腹,更是为了保持体力和免疫功能。

在笔者看来,每天保证足够的优质蛋白质摄入,比如适量瘦肉、鱼、蛋以及豆制品,是非常必要的。

甚至有专家建议,老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2克左右的蛋白质更科学。

然后是能量的摄入问题。七分饱的观念在年轻人身上可能适用,但到了中老年,吃得太少可能会出现体力不支、血糖不稳、甚至贫血等问题。

近期的一些调查发现,很多中老年人为了“少吃长寿”,每天的热量摄入低于身体基础需求,这导致他们容易感到疲倦、头晕,轻微运动后就容易气喘或者心慌。

此外,低能量摄入还可能引发代谢紊乱,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患上慢性病。总的来说,适量吃饱,不是暴饮暴食,而是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素。

再者要留心的是饮食结构和微量元素的平衡。不少中老年人觉得只要吃得多、吃得饱就行,但忽略了蔬菜、水果以及钙、镁、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的补充。

殊不知,缺乏这些营养素容易导致骨质疏松、便秘、免疫力下降。比如钙和维生素D不足会影响骨密度,增加骨折风险;铁缺乏容易导致贫血;维生素B12不足则可能引起神经系统问题。

研究显示,7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60%的人存在微量元素缺乏问题。

因此,中老年人的饮食要讲究种类多样化,蛋白质、碳水、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都不能忽略,同时要注意摄入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同时,中老年人还要注意饮水和膳食节奏。很多人随着年龄增长,口渴感减弱,不觉得想喝水,但身体实际上已经缺水。

脱水在老年人中是常见的健康隐患,轻度脱水就可能导致血液浓稠、便秘、头晕,严重时可能诱发脑血栓。建议中老年人每天分多次补充水分,比如早上起床一杯温水,餐间小口喝水,睡前少量补充。再者,规律进餐也很重要。

研究显示,每天分三餐加两顿小食,比分三餐更利于消化吸收,能保持血糖平稳,还能减少胃肠负担。换句话说,进餐节奏和饮水同样是中老年饮食中不能忽视的三件事之一。

另外,盐和糖的摄入也需要平衡。很多中老年人一听说高血压、高血糖,就完全拒绝盐和糖,这种做法也不完全科学。

盐和糖在一定量内对味觉和食欲都有作用,完全戒掉容易导致胃口下降,营养摄入不足。

更好的方法是减少过量摄入,合理调味,比如用香料、醋或葱姜蒜增加风味,同时保持食物多样化和营养均衡。

总而言之,中老年人吃饭,关注的不仅是量,更重要的是营养全面、规律适宜。

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就是进餐环境和用餐心态。很多老人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者吃得过快,这样不仅容易消化不良,还会导致吃得不够或者吃过量。

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不仅能促进唾液分泌,帮助消化,还能让人吃得更舒适,更容易掌握饱腹感。在笔者看来,中老年人吃饭的心态与环境,和营养同样重要。

一个安静、愉快的就餐环境,有助于身体更好地吸收营养,同时也让吃饭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

总而言之,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所谓“七分饱”并不是绝对健康的标准。吃饭三件事尤其重要:蛋白质充足、营养全面、进餐规律和水分补充。

换句话说,不是越吃少越好,而是要科学合理地吃,让身体在摄入足够能量和营养的前提下维持健康机能。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长寿老人并不是吃得特别少,而是吃得科学、规律、种类丰富。尤其是进入60岁以后,饮食不仅关系到饱腹,更关系到免疫力、骨骼健康、肌肉维持以及慢性病预防。

总的来说,中老年人吃饭不光要考虑量,还要关注质和节奏。保证蛋白质摄入、碳水和脂肪合理、微量元素充足,同时保持规律进餐和充足水分,才能真正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

换句话说,吃饭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对身体负责的方式。所以,中老年人吃饭时,一定要把握这三件事,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这样才能既满足口腹之欲,又保证身体机能稳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吃饭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潘琦,李琰华.不同的饮食模式在防治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22,29(11):72-76.

校对 庄武


(健康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