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营养“更新”牛奶摄入量,喝多少比较好?4类人可适当多喝点

王阿姨今年刚满56岁,家里有早晨喝牛奶的习惯。可每次一打开冰箱,她总踌躇到底倒多少牛奶才合适。街坊们聊起喝牛奶,有人说“多喝点,补钙”;也有声音质疑:“喝太多牛奶反而不消化,真没必要”。最近,王阿姨在一次体检时听到医生嘱咐:“您骨密度偏低,牛奶可以多喝些,但别超过量。”这句话勾起了她的好奇心:牛奶究竟应该喝多少?是不是所有人都要“每天一大杯”?又有哪些人喝牛奶最受益?

牛奶到底要喝多少?权威建议出来了!

市面上流行的牛奶建议五花八门,但权威指南其实早有明确的“推荐量”。2022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入300克液态奶或相当量的乳制品。儿童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和老年人可适当增加,建议每天300~500克。

为什么是这个量?首先,牛奶富含优质蛋白、钙、维生素B2和多种微量元素。每100克牛奶大约含有104mg钙,远高于豆浆(仅4~8mg)。根据《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规律适量喝牛奶与骨质疏松、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发病风险降低有关。

但量并非越多越好。摄入过量牛奶(>600ml/天)反而可能增加乳糖不耐、热量超标及部分人群胃肠负担。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在2016年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每天喝牛奶超过600ml的人群,骨密度改善效果并无明显提升,但消化不良、肥胖概率提升约13%。

固执地认为多喝补身体,恰恰可能事与愿违。喝牛奶要讲究“量”与“适合人群”的双重平衡。

坚持科学饮奶,4类人群可适当增加

权威指南与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4类人群适量增加牛奶摄入,受益更大,尤其是第二类和第三类,你可能从未意识到。

一是青少年儿童。正值长身体的阶段,骨骼与牙齿发展快,这期钙的日推荐量为800-1200mg,1杯250ml牛奶就能提供约1/3。多项校内追踪实验也证明,青少年每日350~500ml奶制品摄入组,身高和骨密度增长优于不达标组。

二是孕产妇和备孕女性。牛奶内的蛋白、钙和多种B族维生素,有助于胎儿神经系统、骨胳、免疫发育。孕产妇如能保证每天400~500ml液态奶或等量奶制品,总体缺钙发生率比低摄入组下降约27%(数据源自中国营养学会)。

三是老年人群。上了年纪后,骨密度自然流失加剧、肾功能减弱。每日350~500ml牛奶不仅有助钙吸收,更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约15%有关(中华医学会2021调查数据)。部分研究还发现,每日300ml牛奶组白蛋白水平较无饮用组提升8-11%,表现为体力恢复、免疫力更佳。

第四类是运动量大、能量消耗高的人,比如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学生运动员等。多摄入200~300ml奶制品,能显著提升运动后的肌肉恢复和蛋白质合成,这正是很多职业运动员早餐和恢复餐标配牛奶的重要科学依据。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无上限喝奶。乳糖不耐、乳蛋白过敏、肾病晚期患者应严格控制或避免牛奶,具体因人而异。

牛奶怎么喝最科学?记住这几个实用建议

首先,优先选液态纯牛奶或酸奶,避开高糖调味奶和奶饮品,前者营养密度高、热量低。其次,“分次”小量饮用优于一次喝完,吸收更平稳,也能缓解部分乳糖不耐。有研究建议,每次100~150ml,一天2-3次,不仅利于蛋白、钙吸收,还能减少胃肠道压力。

冷饮还是热饮?牛奶加热45℃左右最适宜,既提升风味,又不破坏蛋白活性。另外,有氧运动前后30分钟,不建议大量饮用牛奶,以免影响消化。

对于乳糖不耐的人,可以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牛奶,或通过与主食如燕麦片、蛋白棒等搭配减缓消化吸收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钙的摄取不是越多越好。美国家庭医师学会指出,长期大量超量补钙,反而会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不良结局风险。一切以“均衡+适度”为准。

未来,膳食结构将更注重个体化。针对乳制品过敏、乳糖不耐等群体,建议常规摄入豆制品、小鱼干、坚果等其他富钙食物,同样能保证钙和蛋白质的足量供给。

健康,其实就在生活的每一顿餐食里。喝牛奶,既是“量力而行”也是“科学为先”。300~500ml,是大多数人每天所需,不宜简单“一刀切”。特别是家庭中那几类需要额外营养的人,不妨适当多喝点,但还是要根据自身状况、医生建议把握好分寸。如果日常喝奶后有消化不适或其他异常,切忌盲目增加,一定要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做到科学喝奶、健康加分。

喝对牛奶、选对量,身体才能喝出来的健康,别让无谓的“多喝点”反而成为负担。如果真能做到合理分配、按需补充,相信每个人都能从牛奶中获得属于自己的营养益处,但是否达到理想效果,还要结合自身体质和生活习惯持续优化,切忌盲目依赖单一食品。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参考资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流行病学视角下乳制品摄入对健康的作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牛奶摄入与慢病风险”临床研究报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中老年人钙摄入与骨密度关系的队列研究》《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健康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