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异常综合征患者常面临免疫功能下降、贫血、血小板减少等问题,合理的营养管理能帮助维持身体状态,更好配合医疗治疗。
骨髓异常综合征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这时每天的蛋白质摄入要达到每公斤体重1.2-1.5克。鸡蛋、牛奶、豆制品都是优质蛋白的好来源,鸡蛋尽量选水煮、蒸的方式,每天不超过3个;每天喝500毫升牛奶能补充钙质;豆制品可以每天换着吃,比如豆腐、豆浆。烹饪时温度别超过100℃,不然容易产生有害的杂环胺。
贫血的患者,吃铁的时候要分清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瘦牛肉、猪肝这类红肉每周吃3次,每次不超过100克,里面的铁吸收好;吃菠菜、黑木耳这类植物性铁的时候,搭配约半个甜椒(含50毫克维生素C),能让铁的吸收率提高3倍。喝茶要注意,茶里的单宁酸会影响铁吸收,最好和正餐隔开2小时以上。
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一定要吃软的食物。推荐吃南瓜粥(要够稠,黏稠度不低于3000mPa·s)、土豆泥(颗粒要细,直径小于2毫米)、山药羹这类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别吃坚果(硬度超过1000N)、脆骨汤(有钙化组织)这类可能伤到消化道的食物。水果选成熟度4-5级的香蕉、纤维长度小于1毫米的芒果,苹果要蒸15分钟以上,软了再吃。
胃肠黏膜脆弱的患者,烹饪方式尽量选蒸、煮、炖,温度控制在80-90℃,时间不超过30分钟。调料里的辣椒素要少于0.1mg/kg,能用房姜黄素(每份少于50mg)代替辛辣的调料;尽量用不锈钢餐具,别用粗陶的,避免釉面脱落。每顿饭吃个六七分饱(理想体重摄入量的60%),吃完坐30分钟再动。
可以写饮食日志,记下每天吃的东西和血常规指标的变化。腹泻的时候吃低渣饮食,鸡肉去皮后把纤维切到5毫米以下,搭配冬瓜汤(每100克纤维素少于0.5克);便秘的话多吃点煮熟的西梅(每100克果胶不低于1.5克)。每3个月做一次营养评估,用改良版主观全面营养评估(SGA)动态调整食谱。
维生素C每天别超过1000毫克,不然会影响铜的代谢;叶酸尽量从深绿色蔬菜里补,每天吃200克,生物利用率能到50%;如果要吃补充剂,一定要听医生的,避免掩盖维生素B12缺乏的问题。铁剂要根据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调整,要是TSAT超过45%就先停下。
化疗期间如果长口腔溃疡,可以吃4-8℃的低温食物,比如冷藏酸奶(酸度不超过70°T)、5℃的凉拌豆腐;输血前后红肉的比例要降到总蛋白量的20%,多吃点白肉;有口腔黏膜炎的患者,把食物做成糊状(粘度500-3000mPa·s),用吸管慢慢喝,温度控制在20-30℃。
骨髓异常综合征患者的营养管理需要系统规划、动态调整,建议每月做一次营养评估(比如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监测体成分变化)。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和医疗治疗形成协同,帮助维持营养状态,最终改善生活质量。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