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宁光院士,研究糖尿病30年,提醒:这3种食物尽量少吃!

早上去菜市场,碰上邻居老李,一边挑着水果一边说:“医生说我血糖有点高,让我注意饮食,可到底该注意啥啊?”不少人都有类似困惑,吃东西成了“地雷阵”,一不小心就踩雷。

尤其是上了年纪,身体代谢变慢,控制血糖不是件容易事。宁光院士研究糖尿病30多年,给的建议不花哨,就是从日常饮食下手,尤其这3类食物,真得少碰。

今天咱们就围绕这个话题聊一聊:哪三种食物该少吃?它们到底“坏”在哪?平常生活中又该怎么避开这些“糖雷区”?别着急,我们一段一段聊清楚。

首先要说的,是高糖水果。不少人以为水果再甜也比蛋糕健康,其实不然。像榴莲、葡萄、香蕉这些,看着天然,但含糖量一点也不低。

一根中等大小的香蕉,含糖量大约在20克左右。吃两根,等于喝了一杯含糖饮料。对于血糖控制不好的人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小事。

尤其是饭后吃甜水果,血糖波动更剧烈。因为饭后血糖本就处于高峰,再叠加水果里的果糖,身体负担更大,胰岛细胞压力也随之上升。

果糖虽然听起来“天然”,但在体内代谢路径不同于葡萄糖。它绕开胰岛素调节,直接在肝脏代谢,容易转化为脂肪,长此以往,还可能影响血脂。

那是不是水果就不能吃了?也不是。低糖水果比如柚子、草莓、黄瓜、番茄这类,可以适量吃。控制好时间,最好两餐之间吃,不空腹也不饭后。

再说第二类要特别注意的,是精制碳水。不少人早餐一碗白米粥、两个白馒头,觉得清淡健康,其实这类食物血糖指数很高。

简单说,就是吃进去之后,升糖速度快、幅度大。哪怕没加糖的白粥,也容易让血糖“坐电梯”一样飙升,对血糖控制极不友好。

精白米、白面这些加工后的谷物,纤维被去掉了,吸收快但饱腹感差。吃完没多久就饿,又容易吃多,结果就是血糖反复波动。

相比之下,全谷物如糙米、燕麦、荞麦面等,保留了膳食纤维,升糖慢些,饱腹感也强。吃这些虽然口感差点,但身体“账本”更划算。

不少人说,我吃了几十年白米饭,怎么突然就不能吃了?其实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控制量和搭配方式,比如一半白米加一半糙米,慢慢过渡。

还有第三类最容易“偷袭”的,是高糖饮品。别以为只是奶茶和可乐,很多看似“健康”的饮品,其实糖量惊人,比如一些果汁、酸奶、植物蛋白饮料。

一瓶看似普通的“纯果汁”,糖含量可能超过30克。不少人觉得喝果汁总比吃蛋糕好,但其实果汁缺乏纤维,升糖速度甚至比蛋糕还快。

还有人喜欢喝蜂蜜水养生,尤其早上一杯蜂蜜水“通便润肠”,但蜂蜜的主要成分就是葡萄糖和果糖,升糖速度非常快,对中老年人尤其不友好。

酸奶也别掉以轻心。市面上很多酸奶都加了不少糖,喝着酸酸甜甜的,其实糖含量一点不低。无糖酸奶或自己买原味酸奶加点坚果,是更稳妥的选择。

糖饮料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容易让人有“吃糖”的意识,喝一口下去没负担,但糖已经被迅速吸收,血糖飙升得悄无声息。

除了这三类食物,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吃饭速度。吃得越快,血糖升得越急。研究发现,细嚼慢咽有助于血糖稳定。

不少人吃饭像打仗,三分钟解决战斗。这样不仅影响消化,还让胰岛素应激反应更强。建议每口饭咀嚼15-20次,给身体一点缓冲时间。

再来说说一个常见误区,就是“我不吃糖,就不会血糖高”。血糖高不仅仅是因为吃糖,整体碳水摄入过多,才是关键。

很多主食、零食、加工食品都含有大量碳水,哪怕你没吃一粒糖,血糖也可能悄悄升高。关键是要控制总量,而不是只盯住“糖”两个字。

除了饮食,作息规律和运动也非常重要。长时间久坐、熬夜,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餐后慢走30分钟,有助于血糖平稳下降。

不少人觉得“我不胖,就没事”。其实腹部脂肪才是关键。瘦人也可能有内脏脂肪堆积,这类“隐形肥胖”对代谢系统伤害更大。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压力也是血糖的大敌。长期焦虑、情绪波动,会影响激素分泌,让血糖变得难以控制。保持心情平稳,别小看这件事。

很多人觉得生活方式调整太麻烦,但其实换个角度看,稳定血糖就是在给未来“投资”。不是吃得苦,而是吃得明白。

不妨从今天开始,先把那几样高糖水果、白米粥、含糖饮料留在购物车外,慢慢地,一点点调整,每一步都算数,身体会慢慢给你回报。

饮食不是“一刀切”,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个体化调整才是科学的做法。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定期检查,了解自己真正的“雷区”。

最后提醒一句,标签上的“无糖”不一定真的无糖。有些食品虽然标注“无蔗糖”,但含有其他形式的糖,比如葡萄糖浆、果糖、麦芽糖等,一样会升血糖。

如果实在嘴馋怎么办?可以试试用坚果、低GI饼干、无糖豆浆等替代品,既能满足口感,又不容易“踩雷”。

健康这件事,不是靠一两天的“拼命”,而是靠每一天的“稳住”。宁光院士说得好:“防控血糖,生活方式是第一道防线。”

说到底,吃得聪明,比吃得清淡更重要。不是每样都不能吃,而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吃多少、怎么搭配。这才是中老年人真正该掌握的“饮食智慧”。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2.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健康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