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与肝血管瘤有何区别?关键要点一文解析

肝脏是我们身体里的“全能小工厂”,管着解毒、代谢营养、合成蛋白质等500多项重要活儿。可体检时要是查到“肝脏占位性病变”,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肝癌?”其实不用过度恐慌——肝脏占位分良性和恶性,比如常见的肝癌(恶性)和肝血管瘤(良性),虽然都是“长了东西”,但性质、症状、处理方式压根不一样,得先理清它们的区别,再科学应对。

病理性质:一个是“坏分子”疯长,一个是“良性小疙瘩”

肝癌是恶性肿瘤,相当于肝脏里的“坏细胞”不受控制地疯长,还会往周围正常组织钻,甚至通过血液跑到肺、骨头等其他器官“搞破坏”。而肝血管瘤是良性的,其实就是肝里的血管长得有点“乱”,堆成了一团血管团(90%是海绵状的),大多是天生血管发育有点异常导致的,不会变癌。

临床表现:一个越拖越重,一个大多“没动静”

肝癌早期可能没什么特别症状,等病情发展了,会出现右上腹隐痛、没力气、越来越瘦、肚子胀等情况;到了晚期还会出现黄疸(皮肤眼睛发黄)、腹水(肚子里积水),这都是肝功能撑不住的表现。而肝血管瘤大多“很安静”,很多人一辈子都没症状。只有当瘤子超过5厘米时,才可能因为压迫周围组织,出现吃完饭后饱胀、肝区隐隐作痛的情况。要提醒育龄期女性:雌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血管瘤的血流,最好定期查一查。

影像诊断:“急脾气”vs“慢脾气”,一眼分清性质

超声能先初步筛筛看——肝癌通常是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小疙瘩,里面血流乱哄哄的;血管瘤一般边界清楚,血流相对规律。要确诊还得做增强CT或MRI,看“血流模式”就像看性格:

  • 肝癌是“急脾气”:动脉期(造影剂刚到动脉)一下就“亮起来”(医学上叫“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很快又“暗下去”,也就是医生说的“快进快出”;
  • 肝血管瘤是“慢脾气”:先从边上开始“亮”,慢慢往中心“填”,最后整个都“亮”,叫“快进慢出”。

    要是做核磁,血管瘤在T2加权像上像个发亮的灯泡(医生叫“灯泡征”),确诊率能到95%。

治疗原则:一个要“早治赶尽杀绝”,一个“观察就行”

肝癌得早发现早治,而且要多学科一起上:

  1. 早期肝癌:首选手术切掉,或者用射频消融(用高温“烧死”肿瘤);
  2. 中晚期肝癌:可以用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就是通过动脉往肿瘤里打化疗药,再堵上血管让肿瘤“饿死”),加上靶向药、免疫治疗;
  3. 终末期:看看能不能做肝移植。

肝血管瘤就“佛系”多了:

  • 小于3厘米、没症状的,每6-12个月查一次超声或核磁就行;
  • 大于5厘米或者有压迫症状(比如肚子胀、痛)的,可以选手术切、血管介入栓塞(堵血管瘤的血管)或者消融治疗;
  • 注意!别用血管活性药物(比如影响血管收缩的药),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发现占位后,按这几步走准没错
  1. 先查肿瘤标志物:比如甲胎蛋白(AFP,肝癌常用的筛查指标);
  2. 做增强影像:用增强CT或MRI明确是“急脾气”(肝癌)还是“慢脾气”(血管瘤);
  3. 定期复查:良性病变每3-6个月查一次影像+肝功能;
  4. 复杂情况找会诊:拿不准的找肝胆外科、肿瘤科、影像科医生一起商量方案。
这些人要定期查肝脏

以下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肝脏弹性超声(查肝硬度)+肿瘤标志物筛查:

  • 40岁以上的男性;
  • 有乙肝病毒携带的;
  • 长期大量喝酒的;
  • 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

最后想跟大家说:查出肝脏占位别慌——既别自己吓自己(比如把血管瘤当成肝癌),也别不当回事(比如把肝癌拖成晚期)。带着所有检查报告去肝胆专科门诊,让医生帮你分清楚性质,再定治疗方案。早发现、早评估、早处理,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毕竟,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科学应对才是最关键的。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


(健康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