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刷牙虫子就吃掉你的牙!”这句吓唬过无数小朋友的老话,其实藏着科学误区。现代医学早就证实,龋齿根本不是“虫子咬的”,而是细菌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慢慢腐蚀牙齿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比如变形链球菌这类致龋菌,吃了碳水化合物后会产生乳酸,这才是破坏牙釉质的“罪魁祸首”。
想要防蛀牙,得先搞懂龋齿形成的“四大关键因素”——这四个条件就像四把钥匙,缺一个都打不开蛀牙的“门”。
第一,致龋菌“定居”口腔 口腔里本来就有各种细菌,但当有害菌(比如变形链球菌)占了上风,就会形成黏糊糊的菌斑,里面的酸性物质会慢慢腐蚀牙齿。宝宝出生后6-14个月是致龋菌“扎根”的关键期,大多是通过妈妈的唾液传播的——比如亲宝宝的嘴巴、共用勺子,都可能把细菌传给孩子。
第二,牙齿本身“容易被攻击” 牙釉质发育不好(有些是遗传的)、牙齿长得挤,容易藏脏东西,就更容易蛀牙。尤其是6岁左右长的“六龄齿”(第一恒磨牙),上面的窝沟如果太深(超过2.5毫米),蛀牙概率会比窝沟浅的高3倍。
第三,吃了能“产酸”的食物 不是只有糖果才会导致蛀牙,米饭、面包这些淀粉类食物,被唾液分解后也会变成糖,让细菌产酸。比如每天喝3次以上含糖饮料的孩子,蛀牙概率是不常喝的2.8倍。
第四,给了细菌“足够的时间” 含糖食物进嘴3分钟,细菌就开始产酸了,而且每次吃东西后的酸性攻击会持续20-30分钟。如果总是频繁吃小零食、喝甜饮料,等于一直给细菌“喂饭”,让它们不停地腐蚀牙齿。
很多家长觉得“乳牙反正要换,蛀了没关系”,其实大错特错——80%的恒牙蛀牙是因为旁边的乳牙蛀了传染的。更严重的是,乳牙蛀得厉害会影响下面的恒牙胚发育,有乳牙蛀牙的孩子,恒牙釉质发育不好的概率高达47%。
有些孩子刷牙出血,家长就不让刷了,其实出血是牙龈炎的信号——牙龈发炎了才会出血。坚持正确刷牙2周,出血会减少60%。要选软毛牙刷,用“画圈圈”的方法轻轻刷,别太用力。
还有家长觉得“孩子换牙时不用看牙医”,其实3岁前就该给孩子建立口腔健康档案,每6个月查一次。3-6岁的孩子蛀牙发展速度是大人的3-5倍,早发现早干预,能省85%的治疗钱。
含氟牙膏能让蛀牙概率降25%(注意:3岁以下用无氟,3岁以上用含氟);专业涂氟能让牙釉质的氟含量增加4倍,3岁以上的孩子每年涂2-4次就行,不用频繁涂。
六龄齿(6岁左右长的第一恒磨牙)长出来后的4年里,是做窝沟封闭的黄金期——把牙齿上的深窝沟用材料封住,不让细菌和食物残渣进去。临床数据显示,窝沟封闭能让磨牙蛀牙风险降90%,现在用的含氟树脂材料,既能封窝沟,还能慢慢释放氟,保护5-7年。
很多家长只盯着糖果,却没注意到调味品、零食里的“隐形糖”:1勺番茄酱有7克糖,100克酸奶有12克糖,甚至有些咸饼干里也加了糖。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别超过25克(差不多半罐可乐的量),买食品时要看看配料表,别买“添加糖”排前几位的。
晚上唾液分泌会减少60%,没法及时冲掉口腔里的酸性物质。如果孩子含着奶瓶睡觉(尤其是奶或含糖饮料),上前牙3年内蛀掉的概率高达78%。18个月后要慢慢戒夜奶,吃完任何东西都要清洁口腔(用温水冲或刷牙龈)。
调查显示,73%的儿童刷牙时间不到2分钟——根本刷不干净!可以用“两分钟计时器”(比如手机上的定时功能),或者唱一首儿歌(比如《小星星》,刚好2分钟)。刷牙时要注意:牙刷倾斜45度,对着牙龈和牙齿的交界处,小幅度震颤(不是“横刷”),每颗牙的每个面至少刷10次。
总之,蛀牙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长期忽视口腔护理的结果。家长要避开误区,从孩子出生就做好日常清洁,配合氟化物和窝沟封闭,定期带孩子看牙医,才能让孩子拥有一口健康的牙齿。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