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主动脉就像用了几十年的输水管,每天要承受心脏每分钟60-100次的泵血压力。血管内壁会沉积脂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坏血管壁的弹性纤维——就像橡皮筋用久了失去弹性,变得又脆又容易裂。随着病情发展,血管里的平滑肌细胞凋亡、基质降解,让血管壁变薄弱,慢慢形成局部扩张的病变。
如果同时有高血压(血压持续≥140/90mmHg),血流的压力变化会让病变发展得更快。这个过程就像自行车内胎在薄弱部位鼓包,最终形成动脉瘤。据流行病学数据,65岁以上人群腹主动脉瘤患病率约为4%,长期吸烟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倍。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病有明显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
有三类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
早期没明显症状是这个病的特点,大概80%的患者瘤体直径小于5cm时,都没有特别的感觉。等瘤体长大压迫附近器官时,可能会出现腹部搏动性肿块、腰背部钝痛或下肢缺血症状。建议50岁以上男性定期做腹部超声筛查,女性可以根据心血管风险评估结果决定筛查策略。
当瘤体直径达到手术标准(通常≥5.5cm),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与血管解剖条件,手术方式要遵循个体化原则:
传统开放手术:需要开胸或剖腹置换人工血管,适合心肺功能好、预期寿命超过2年的患者。这种术式技术成熟,但创伤大,术后恢复期约6-8周,住院期间要严密监测肾功能和凝血状态。
微创支架植入术:通过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创伤小、恢复快,适合高龄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但需要终身抗血小板治疗。术后30天死亡率低于2%,但可能存在内漏风险,需定期做影像学随访。
医生做决策时,会权衡手术风险与不手术的自然病程风险。欧洲血管外科学会指南建议,预期寿命超过2年、手术风险低于5%的患者,应积极手术干预。医生评估时会参考心肺功能、肾功能分期及血管解剖条件——就像选交通工具要综合路况与乘客承受能力一样。
手术成功只是治疗的开始,术后管理有三个关键环节:
特别提醒:任何术后用药调整都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千万别自行增减抗凝药物剂量。术后康复期间要建立健康档案,记录血压、用药及复查结果。
预防的关键有四个核心要点:
通过系统的健康管理,能有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研究显示,坚持三项以上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动脉瘤发生风险会降低60%。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加上长期管理,是控制这个病的关键。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