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湖南陈先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半年前,陈先生在手机上刷到一个专家讲“生酮养生法”的视频。专家说了,这个方法既容易坚持,还很省事。
具体该怎么操作呢?很简单。平时只需要控制米饭、面食等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改吃一切的肉类。
这样的话,当身体缺乏葡萄糖供应的时候,就会优先消耗脂肪,产生酮体。
陈先生看到这里,不免心中一动。原来,陈先生的糖尿病史已经有五六年了,每天都需要吃降糖药。但是自己的体重控制并不好。
“要不试一下这个生酮养生法?不用饿肚子那么难熬,只是把大米饭、面条这种主食换成肉来吃嘛。感觉还是蛮营养、蛮健康的。专家都说好,肯定没问题。”陈先生暗暗下了决心。
第二天,陈先生跟家里人打了招呼,准备开始执行生酮养生法。他开始不吃米饭、不吃馒头、馒头等主食,顿顿吃鸡肉、鱼肉、猪肉、牛肉等肉类。
一开始,陈先生还不习惯每天没有米饭、馒头吃,总感觉“菜饱”不如“饭饱”。鱼肉、虾肉这种白肉虽然营养价值高,但是很容易就消化了。这种养生法怎么也有点容易饿肚子啊。
为了抵挡饥饿感,陈先生只能多吃牛肉这种更耐消化的肉类,再多吃很多菜来填饱肚子。如此忍耐了三个月之后,陈先生发现自己的裤子变得松垮垮了。
他对着镜子一看,自己的腰围好像小了一圈。原先的裤子,都变得大了。陈先生有些欣喜,再去称了下体重。果然,自己多年减不下去的体重,下降了不少!
美滋滋的陈先生,甚至忽视自己走路脚软,像踩在云朵的感觉。一切,不过是控制体重,降血糖的表现罢了。
见到控制体重的效果如此明显,陈先生再接再厉,继续限制饮食。反正这么吃了三个月之后,陈先生的饭量有些下降,变得慢慢适应这种饮食法。之后的几个月,还是陈先生的家里人先发现了异常...
原来,家里人开始发现陈先生的记忆力好像出了点问题。前脚刚跟他说了一件事,后脚他就能忘了。休息日在家的时候,陈先生看似是在看电视、玩手机,但也不能真正集中精神。
另外,陈先生整日整夜的发蒙、打瞌睡。家里人把他摇醒,他的眼神依旧发直。问他怎么回事,陈先生只是说有些困乏,没休息好。
偶尔一次两次这样,家里人还能接受。时不时如此,家里人怀疑是陈先生的身体出问题了,便借口复查一下基础病,带着他去了医院检查。
到了医院之后,医生给陈先生做了多项检查。可是结果并不乐观。
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等多项身体指标都亮了红灯,超出正常值两倍多。甚至,尿酸也变得非常高。
距离上一次检查,仅仅才过去了大半年。医生看到这些数据,也觉得很诧异,询问患者最近的情况。
一听到患者的“生酮养生法”,医生皱着眉头说:“你这么搞,体重是降了。身体里面全部乱套了。”
为什么不吃米面主食,体重立马掉下来了?
为什么不吃米饭、馒头、面条这种主食,只靠吃菜、吃肉来喂饱,体重会迅速下降呢?
其实,这种方式就是极度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实现两大效果:
01抑制食欲
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强饱腹感。肉类、蛋类食物也能起到让人体的饥饿感不那么强烈的作用。
02 分解脂肪
由于我们的身体会分解碳水化合物为为葡萄糖,之后为身体供能。极度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体内糖原被消耗完毕之后,脂肪就会燃烧,转换成脂肪酸、酮体。
这么一来,脂肪燃烧的越多,体重下降的也越多。
听起来似乎很健康的样子。但问题是这样的饮食结构也蕴含着很高的风险。
危害一:肌肉流失
长期如此极端饮食,会导致肌肉流失,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下降。
危害二:酮症酸中毒
体内的酮体属于偏酸性的物质,长期极端饮食,酮体不断增加,容易诱发酮症酸中毒。
危害三:心血管损伤
长期大量摄入高脂肪的食物,饱和脂肪含量过高,果蔬、谷物摄入过低的话,可能会导致心血管健康受损。
危害四:低血糖导致的脑细胞受损
身体缺乏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之后,血糖有可能下降,从而容易出现低血糖的症状。长期以往,低血糖容易导致脑细胞受损。
对于孕期、哺乳期女性、肝功能受损、肾功能不全的人群来说,极度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对身体极为有害。
对于“糖友”来说,什么食物可以替代主食?
土豆、玉米等粗粮的升糖速度比较慢,有利于控制血糖。但是糖友们需要注意,粗粮、细粮互相搭配使用,对身体比较好。
Dr.X说
极端的饮食结构所带来的“好处”都是暂时的。时间一长,身体健康就会付出代价。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