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健康意识提升的当下,“如何科学减重”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向媒体介绍了两例典型诊疗案例,以真实经历揭示“运动补偿性进食”“极端节食”两大常见减重误区,为肥胖患者敲响健康警钟。
误区一:运动=饮食自由?饮料+奖励餐抵消运动成果
20岁大学生刘美美(化名)为减重,一头扎进健身房,开启了疯狂运动模式。她几乎天天泡在健身房里挥洒汗水,体重也一度从79kg成功降至72kg,这让她尝到了减重的“甜头”。
没有想到,虽然拼命运动,在饮食方面她却依旧随心所欲,毫无节制。结果,体重不降反升,一路飙升至87kg。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叶艳彬主任团队调查发现,该患者在运动时饮用500ml运动饮料(含35g糖/150Kcal),运动后更以高热量食物“补偿”,导致日均热量摄入远超消耗。
“低强度有氧1小时仅耗能200-300Kcal,而一瓶饮料加餐食就轻松突破500Kcal。”叶艳彬指出,盲目运动叠加饮食失控,反而可能因基础代谢补偿性降低引发恶性循环。
经制定“低碳水、低脂、高蛋白”饮食方案,刘美美在保证饱腹感的前提下,日均减少1000Kcal摄入。3个月科学干预后,体重回落至76公斤,重度脂肪肝痊愈,半年未反弹。
误区二:断食=速瘦?极端节食引发代谢崩塌
36岁程序员王杰(化名)由于不良生活方式,患上了2型糖尿病、重度脂肪肝、高尿酸血症,体重高达117.4Kg,BMI指数达到38.8,肥胖问题十分严峻。
王杰先生痛下决心,开启了极端节食减重之路,采取“日均800Kcal极端节食法”,在短短两周内,他的体重锐减了7Kg,这让他一度以为找到了减重的“捷径”。谁知,他很快遭遇减重平台期,更出现脱发、乏力等症状,4天假期即反弹至原体重118公斤。
身体成分分析显示,其骨骼肌量、基础代谢率因蛋白质严重缺失骤降。叶艳彬直言此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肌肉与营养流失触发人体保护机制,代谢率降低致减重失败。肌肉量流失1kg,基础代谢日降13Kcal。
经过专家团队调整为“1500Kcal高蛋白低升糖饮食”后,渐渐地,王杰的体重开始逐步下降,总共减重10Kg。与此同时,他的血脂、血糖、尿酸、脂肪肝等指标均出现了明显缓解。让王杰欣喜的是,在整个减重过程中,他并未出现任何乏力、嗜睡等不适症状,反而自觉身心轻盈。这更激发了他每天做有氧运动的信心,实现生活方式的健康转型。
专家支招:吃动平衡方为长久之道
叶艳彬强调,科学减重首要注重饮食的均衡,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比如,选择全谷物、薯类等优质碳水化合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以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坚果、鱼类等。
另外,运动和饮食是减重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运动可以增加热量消耗,提高基础代谢率,塑造身体线条;而合理的饮食可以控制热量摄入,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叶艳彬指出,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吃动平衡”,达到健康减重的目的。
“减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它非短期冲刺,而是终身健康管理。”叶艳彬表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减重观念,避免陷入减重误区,建立可持续的饮食运动模式,远比追求快速掉秤更重要。坚持“吃动平衡”的原则,合理控制饮食,适量增加运动,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重和美好的生活。
文 |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李旸 张灿城
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