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最新公布!近一半人超标!很多人紧张了:“好像就是在说我”

当下生活节奏加快,由体重导致的健康问题愈发突出,那么,杭州人的“条杆儿”好不好?

5月17—23日是我国第十一届“全民营养周”,今年的主题是“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全民行动”。5月18日,杭州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发布了我市2024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结果:全市居民总体超重肥胖率(包含中心性肥胖/高腰围)已超四成,其中男性更是过半;6—17岁儿童青少年中超1/4存在超重肥胖问题。

简而言之,杭州人总体上偏胖,“条杆儿”不太好。

“一老一小”胖不胖别只盯着BMI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34.3%、16.4%,也就是说每两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胖子’,如果继续放任,这个比例在2030年可能达到70%。”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专家表示,对于慢性病防制而言,全民“体重管理”已刻不容缓。

要减肥,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肥”。

“大家都知道判断体重要看体质指数BMI,即体重(公斤)/身高(米)²。中国人BMI超过24就跨入了超重的行列,超过28则升级为肥胖,但这并不全面。”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专家分析,这个标准对于“一老一小”来说并不适用。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BMI界值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65岁以上老年人过瘦会增加死亡风险,所以BMI保持在20—26.9即可。

其次,超重肥胖的真正含义是脂肪组织的过度蓄积,同样身高体重的人体型也各不相同,因此测量体脂率更准确,目前多数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具备检测条件。此外,脂肪长在哪对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腰围较大(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意味着脂肪在腹腔和内脏蓄积较多,风险更大。监测结果显示BMI处于正常范围的人群,其中仍有15%属于大腹便便的“中心性肥胖”,这点在老年人中尤为明显。

这些人群控制能量摄入、运动强度有讲究

减重归根结底要“管住嘴,迈开腿”,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从监测结果来看,除水果外,杭州人其他食物吃得都比2023年要少,每日盐摄入量已降至8克,禽畜肉摄入量从170克降至150克,这可以减少约100大卡的能量摄入。不过蔬菜的摄入量却从及格线倒退回了2023年的历史水平,全谷物、薯类、奶类和豆类的摄入量也在低位徘徊。”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专家提醒,目前减重的核心还是总能量控制,但一定要适度,尤其是老年人的肌肉和骨质流失速度远超普通成年人,减重期间要保证蛋白质、钙等重要营养素的充足供给。

在控制能量的同时,“怎么动”也有学问。“心血管、呼吸和骨关节系统等慢性疾病患者应遵循专业的运动处方进行减重,以免发生心血管意外和运动损伤。平时久坐的白领在运动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可以先增加运动频率,再增加每次运动的时长,最后增加运动强度。”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专家也想给广大市民提个醒,运动减重不是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是让身体变得更健康,在感觉快要筋疲力尽时千万别咬牙硬撑。

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严敏

编辑 谢珂 审核 蒋波 陈洁

【来源:杭州日报】


(健康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