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退休前是医院的护士,年轻时加班频繁,一顿饭吃快、吃多、吃晚都是常事。
退休后反倒有了时间注意养生,听人说“晚上不吃饱能活得久”,她干脆每晚吃个半饱,三个月下来体重轻了,睡觉也香了。
可过了一阵子,她却觉得胃越来越敏感,有时候晚上饿得睡不着,白天又觉得提不起劲。
一查才知道,晚饭吃少不是错,错在搞不懂“节奏”。
这让她开始认真研究一日三餐该怎么吃,饭量多少、时间怎么抓,吃什么才不伤胃,全得一一搞清楚。
一、晚上不吃饱能更长寿,有根据吗?
不少人都听说过“晚上少吃点,人会更健康”,这话从中医和现代医学角度都说得通。
古代养生讲“胃不和,则卧不安”,晚上阳气渐收,阴气渐盛,正是身体准备休息的阶段。这时吃得太多,脾胃还在加班运转,身体却想休息,气血调配矛盾,自然容易打扰睡眠,肠胃也跟着受苦。
现代研究也给出了一些数据支撑。《细胞代谢》杂志曾刊登一项实验:研究人员让两组人摄入同样热量,一组在白天吃完,一组留一部分晚上吃。
两个月后,白天吃的那组血糖曲线更平稳,胰岛素分泌更规律,体重控制也更好。这说明,吃得晚、吃得撑,会扰乱身体的代谢节奏。人到了晚上,本就不是用来大吃的。
二、不止晚上,早午饭也有讲究!
一天的第一顿饭该怎么吃,决定了你这一整天的气血走向。
清晨是阳气升发的时机,人体脾胃也刚刚“启动”。这时候吃点温热食物,像小米粥、鸡蛋、红枣山药蒸糕,是最合适的。
有人图省事空腹喝凉牛奶、啃个面包,结果胃肠一凉,脾阳受损。长期下去,胃寒、腹胀、便溏的问题就会出现。
到了中午,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段,这一顿饭最该吃得“稳”。
不是量大,而是种类要齐,荤素搭配合理。比如米饭配一荤两素,再加上一碗汤,是最典型的中医“中土运化”之法。
很多老年人中午省着吃,结果下午就开始气虚犯困,这不是年纪的问题,是中气养得不够。
三、吃饭牢记3点,肠胃健康,少进医院!
一是时间要抓准
三餐尽量固定在每日相同时间。人的胃有记忆,到了点就分泌胃液。
如果用餐时间老变,胃分泌了却没吃东西,久而久之,胃酸多了伤胃黏膜,就容易出现烧心、反酸。吃饭定点,等于给脾胃定了“生物钟”。
二是咀嚼别偷懒
每口饭嚼够15~20下,不是形式,而是为了让食物初步在口中处理,再交给胃肠继续消化。
吃饭狼吞虎咽,会让胃直接面对粗大食块,消化压力加重。不少人明明吃得不多,却经常腹胀不适,就是咀嚼环节出了问题。
三是吃饭时心要静
现代人边吃饭边看手机,刷视频、接电话,心思根本不在食物上。中医讲“胃不受气”,意思是情绪不稳,会直接影响消化吸收。
老年人,本来脾胃就弱,吃饭还心烦气躁,常常是饭吃下去了,反而觉得胸口堵、腹中胀。
肠胃是最能感知我们生活节奏的器官。你对它宽容,它就对你安稳。别小看一顿饭的节奏,它关系到血糖、内分泌、免疫力、精力水平,连情绪都和吃饭节律紧紧相关。
最后
回到李阿姨身上,她调整了吃饭方式后,晚饭不饿着也不撑着,早上吃温热,中午吃稳当。三个月后,她再去体检,胃镜检查更平稳,血糖也比之前控制得好。她说:“真没想到,光是按时吃饭,身体就安分多了。”
来源:青岛广播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蓬莱融媒体中心)
【来源:蓬莱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