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咸阳日报
各个年龄段人群都需要科学体重管理。图为群众自发组织跳广场舞。
本报记者 李赟 摄
群众在打太极拳健身。
本报记者 吴萍 文/图
背景
体重管理年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健康促进工作从“治病”转向“防病”。轻断食作为新兴生活方式,其价值在于培养人与食物的健康关系,而非短期减重。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健康的体重,是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平衡。”
2025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多部门正式启动全民“体重管理年”专项行动,明确提出“体重管理≠减肥”的核心理念,倡导通过科学饮食、运动和心理调适实现长期健康目标。其中,“轻断食”作为一种灵活的饮食干预方式,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轻断食”作为一种新兴的体重管理方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与传统的节食减肥不同,轻断食强调“间歇性禁食”,主张在特定时间段内限制热量摄入,其余时间正常饮食。这种方式是否科学?适合所有人吗?日前,记者走访了多位市民和营养专家,探讨轻断食的利弊与适用性。
市民尝试:有人瘦了,有人受不了
夏季将至,为能更好展示好身材,爱美人士又开启减肥计划,但是,首先得知道轻断食不等于不吃饭,而晚上不吃饭并不能减肥。
吃晚饭是人类正常生活行为,一日三餐、定时定餐,消化液会按照节律进行分泌。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食疗营养门诊临床营养师党丽娜解释,俗话说“减重七分靠吃,三分靠练”,合理健康的膳食模式是管理体重的基础。一旦打破这个规律,可能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此外,长期不吃晚饭会使身体代谢机能明显下降,反而不利于未来减重。
28岁的小王因长期久坐办公,体重逐渐上升。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尝试了“16/8轻断食法”,即每天只在8小时内进食,如中午12点到晚上8点,其余16小时只喝水或黑咖啡。
“刚开始很难熬,尤其是上午10点多就饿了,但坚持两周后,身体似乎适应了。”小王说,一个月后她的体重下降了5斤,她坦言:“如果工作强度大,轻断食会让我注意力不集中,有时甚至烦躁。”
相比之下,22岁的大学生小张的轻断食尝试并不顺利。他选择的是“5/2轻断食法”,即每周5天正常饮食,2天只摄入平日一半的食量,但仅仅一周后,他就选择了放弃。“那两天我几乎只能吃水煮菜和鸡蛋,上课时完全没精神。”小张直言,“我觉得这种方式不适合学生或者体力消耗大的人。”
专家解读:轻断食并非适合所有人
针对市民的不同反馈,记者咨询了多位营养学专家。他们指出,轻断食确实有一定科学依据,但并非“万能减肥法”,使用不当甚至可能危害健康。
轻断食的核心原理是通过限制进食时间,让身体进入“代谢转换”状态,促使脂肪燃烧。有研究表明,间歇性断食可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炎症反应,甚至有助于延缓衰老。轻断食并非适合所有人,比如孕妇、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等,贸然尝试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低血糖。
“盲目跟风可能伤身。”咸阳市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兼内分泌科副主任杨亚锋提醒,在临床实践中,评估肥胖症时不仅要考虑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还要关注患者的器官功能和生活质量。这意味着肥胖的治疗不再仅仅是减重,而是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因轻断食导致健康问题的案例并不少见。“有些人误以为吃得越少越好,甚至一天只吃一顿,结果导致肌肉流失、代谢率下降,反而更容易反弹。”她建议,如果想尝试轻断食,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并确保断食期间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体重管理需个性化,健康比瘦更重要
如何科学进行轻断食?专家给出以下建议,选择适合的模式,如16:8法,即适合新手,每天禁食16小时,进食窗口8小时。5:2法,即每周选2天低热量饮食(女性500大卡,男性600大卡),其余5天正常吃。隔日断食,即一天正常饮食,第二天极低热量,适合短期食用。
避免高糖高油饮食。断食期间若暴饮暴食,反而可能增肥。建议选择高蛋白、高纤维食物,如瘦肉、蔬菜、全谷物等。结合运动,但避免高强度训练轻断食期间可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但不宜进行长时间高强度锻炼,以免能量不足。
医生提示,要时刻关注身体信号,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断食,并就医检查。轻断食作为一种体重管理手段,可能对部分人有效,但绝非“一刀切”的解决方案。市民在尝试前应充分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毕竟,真正的健康不在于体重秤上的数字,而在于身体机能、精神状态和长期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