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遇到位客户,45岁,过去两年尝试过节食、代餐甚至每天跑五公里,体重反复波动但体型始终没变化。她最困惑的是明明体重秤显示掉了8斤,腰围却和三个月前一样。
我直接告诉她:“别盯着秤看数字,你减的是水不是肉。”很多人把体重当唯一标准,其实减脂和减重完全是两码事。
《营养学杂志》2019年发布的研究跟踪了300名女性,发现只关注体重变化的组别,三个月后体型反弹率高达63%,而关注体型变化的组别反弹率仅12%。
研究团队用专业设备测量发现,前者减掉的多为水分和肌肉,后者减掉的脂肪是前者的2.8倍。这证明减脂和减重的效果差异在三个月后就会显现。
别让食物体积骗了你
有位客户每天吃两盆水煮白菜,半夜起来加餐。我让她把白菜换成半盘卤牛肉+两把西蓝花,饱腹时间反而延长4小时。体积大的食物未必扛饿,关键是看单位体积的热量密度。
蔬菜要选梗茎粗纤维多的,比如菠菜杆比叶子更顶饱,生菜包鸡胸肉比单吃生菜沙拉实在。每餐保证掌心大小的蛋白质,鸡腿肉比鸡胸肉更扛饿,带肥边的反而比纯瘦的更能压制食欲。
加工度决定存留度
上周发现客户冰箱存着十几袋即食鸡胸肉,说“低热量随便吃”。结果她每天吃六袋还是饿。换成现煮的鸡蛋和清蒸鱼后,食量自动减到四顿。
买包装食品直接看配料表长度——超过三行就别往购物车放。推荐冷冻柜里的整块青占鱼比冷藏柜的鱼丸实在,全麦馒头比全麦面包靠谱。
进食顺序藏着方法
有客户抱怨“吃同样东西,别人瘦我却胖”。观察她吃饭习惯:先扒两口饭,再夹块红烧肉,最后喝汤溜缝。
调整成先吃半碗白灼芥兰,再啃完带皮的鸡腿,最后吃两口杂粮饭,饱足感提升但总摄入量降了1/3。
记住这个公式:绿色>白色>黄色。绿色指蔬菜,白色指蛋白质,黄色指主食。
记录比计算更有用
别逼自己记热量,改成记三点:①吃完多久又饿了 ②饭后两小时有没有找零食 ③次日晨起身体是否沉重。
每个人对食物的反应差异很大,有人喝豆浆整天不饿,有人喝牛奶不适。用手机备忘录记下每顿饭的食材组合和身体反馈,两周就能摸清适合自己的食物清单。
体重管理其实一点儿都不难,其实是方法没用对。减重是数字游戏,减脂是身体重组。别被体重秤绑架,多观察衣服的松紧度,感受爬楼梯是否轻松。扔掉那些让你时刻挨饿的方案,找到能长期坚持的饮食模式才是正解。
校对 黄豪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