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再次成为关注对象!医生发现:吃竹笋时,要多注意这4点!

65岁的李阿姨是浙江安吉人,每年春天都会去山上挖新鲜竹笋。今年3月,她像往常一样用竹笋炖了一大锅腌笃鲜,连续三天都吃了两碗。

第四天清晨,李阿姨突然感到腹部剧痛,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她的血尿酸高达620μmol/L(正常值上限为420),同时伴有肾结石引发的肾绞痛。

“您这是典型的竹笋食用过量导致的痛风急性发作。”接诊的浙大二院风湿免疫科张医生指出,“竹笋虽然营养丰富,但含有较多嘌呤和草酸,中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特别是有基础病的人群更要控制食用量。”

那么,被誉为“山珍”的竹笋到底该怎么吃才健康?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01 竹笋的营养价值与潜在风险

研究数据揭示双重特性: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春季时令蔬菜营养评估报告》显示,每100g鲜竹笋含蛋白质2.6g、膳食纤维2.8g,钾含量高达553mg,对控制血压有益。

但同时,其嘌呤含量为25-50mg/100g,草酸含量约30mg,是中老年人群需要警惕的成分。

食用现状令人担忧:浙江省疾控中心2023年的调查发现,50岁以上人群中有42.7%存在“竹笋可以随便吃”的认知误区,17.3%的受访者曾在食用竹笋后出现不适症状。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基础代谢疾病的人群食用风险比健康人群高出3.2倍。

专家特别提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王晓华教授指出:“竹笋就像一把双刃剑,正确食用是‘肠道清道夫’,过量则可能成为‘痛风催化剂’,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食用方法。”

02 竹笋影响健康的科学原理

(1)嘌呤代谢机制

竹笋中的嘌呤在体内会转化为尿酸。中老年人尿酸排泄效率比年轻人低28%,当血尿酸浓度超过饱和度时,就会形成结晶沉积在关节,引发痛风发作。

(2)草酸钙结石形成

竹笋含有的草酸与钙结合会生成不溶性草酸钙。研究显示,每天摄入超过200g竹笋的人群,肾结石发生风险增加1.8倍。这是因为草酸钙晶体就像微小的刀片,可能划伤肾小管。

(3)粗纤维的消化负担

竹笋的粗纤维含量是普通蔬菜的2-3倍。50岁后消化酶分泌量减少40%,大量粗纤维可能造成“胃石症”,表现为腹胀、腹痛等症状。

(4)亚硝酸盐的潜在风险

新鲜竹笋在储存过程中会产生微量亚硝酸盐。实验数据显示,室温存放3天的竹笋亚硝酸盐含量会增加5倍,可能影响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03 健康食用竹笋的4个关键建议

① 控制食用量与频率• 具体份量:健康人群每次不超过150g(约中等大小1个),每周不超过3次

• 高危人群:痛风患者急性期禁食,缓解期每月不超过1次,每次<80g

• 最佳搭配:与富含钙的食材(如豆腐)同食,可减少草酸吸收

② 科学处理降低风险• 焯水去毒:切块后沸水焯煮5分钟,可去除60%以上的草酸和部分嘌呤

• 浸泡技巧:切片后用清水浸泡2小时(中途换水1次),亚硝酸盐去除率达40%

• 烹饪选择:避免与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同煮

③ 选择适宜人群与时机• 推荐食用:便秘人群、高血压患者(需控制钠摄入者)

• 谨慎食用:胃溃疡患者、肾功能不全者、术后恢复期人群

• 最佳时段:建议午餐食用,避免晚餐加重夜间代谢负担

④ 注意食材新鲜度与储存• 选购标准:选择切口湿润、笋壳紧贴、无硫磺味的鲜笋

• 家庭储存:去壳后用保鲜膜包裹,冷藏保存不超过48小时

• 紧急处理:发现笋肉发红或黏液增多立即丢弃

04 这些情况请立即停止食用

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 食用后6小时内关节突发红肿热痛

• 持续12小时以上的胃部胀痛不适

• 小便量明显减少或出现泡沫尿

特殊人群禁忌:• 血尿酸>540μmol/L的痛风患者

• 肌酐清除率<60ml/min的肾病患者

• 正在服用别嘌醇等降尿酸药物者

药物相互作用警示:竹笋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影响利尿剂和抗凝血药物的效果,建议服药期间咨询主治医师。如出现不适,可立即饮用300ml温水稀释,并尽快就医。

今日总结

竹笋作为春季的时令美味,只要掌握科学的食用方法,完全可以成为中老年人餐桌上的健康选择。

记住“适量不过度、处理要到位、人群需区分、新鲜最关键”这四大原则,就能既享受美味又守护健康。

小小的饮食调整,可能带来大大的健康收益!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学会与竹笋“和平共处”,吃出春天的好滋味。

来源:重庆城市TV资讯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蓬莱融媒体中心)

【来源:蓬莱融媒体中心】


(健康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