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春城晚报
“现代审美追求‘瘦即是美’,但过度减肥可能让人失去抵御疾病的本钱。”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刘童蕾提醒,在疾病面前,人体需要足够的营养储备来支撑免疫系统和恢复能力。
疾病状态下为何需要“多点肉”
刘童蕾指出,疾病状态是身体的“应激战”,此时能量消耗剧增,但患者往往因食欲下降或治疗限制而营养摄入不足。“瘦≠健康”的关键原因在于,瘦弱人群缺乏肌肉和脂肪储备,疾病状态下易因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难以承受手术或药物副作用。
刘童蕾表示,人体就像一台精密复杂的机器,而脂肪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人体突发疾病、意外导致无法正常进食时,储备脂肪能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健康体重的标准是什么
强调身体需要储备肉,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增加脂肪。过度肥胖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体脂是否处于健康范围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病诊疗中心主任尹剑辉给出了解答,健康体重并非单一数字,需结合年龄、体脂分布等综合判断。
身体质量指数(BMI)又称为体重指数、体质指数,该指标是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计算得来,这个公式所得比值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人体密度。BMI指数在18.5至24之间为正常,但60岁以上人群的BMI在24至26之间可能更有利(适度脂肪储备可增强抗病能力)。
腰围指标:男性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腰围超标提示内脏脂肪过多,增加代谢疾病风险)。
心理状态:对体重的焦虑、反复极端减肥等心理问题同样威胁健康。
尹剑辉还强调:肥胖与基因强相关,父母一方肥胖,子女遗传几率约40%;双方均肥胖,几率达70%。
科学管理体重建议这样做
对于如何保持健康的体重,尹剑辉给出了几点建议:
调整审美观,拒绝盲目减肥。体重正常者无需减重,匀称体型比“纸片人”更具生理优势。肥胖者需科学减重,每周减重不超过1公斤,避免极端节食或运动。
营养均衡是核心。三大营养素缺一不可:蛋白质(维持肌肉)、碳水化合物(供能)、优质脂肪(调节激素)。警惕“网红减肥法”,长期断碳、高蛋白饮食可能引发水肿、胃萎缩等严重问题。
运动要循序渐进。每周3至5次中低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突击式训练。代谢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方案。
刘童蕾表示,健康体重是“储备粮”,更是“保护伞”。身上留点“储备肉”,相当于为健康存下一笔应急资金。科学管理体重,需兼顾生理指标与心理健康。如需减重,务必寻求专业指导(如内分泌科、减重中心),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本报记者 陶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