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满足于简单的饱腹感,而有人面对美食则易过量饮食...那么,那些餐餐吃得太撑的人,他们的身体究竟经历了些什么呢?
当一个人吃得过饱时,他们的身体会有哪些反应?
通常建议每顿饭保持七八分饱,为何不宜每顿吃得太饱呢?
1、过量饮食更易导致体重增加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在全国8个省市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每人每天额外摄入45千卡能量(大约多吃一口的量),一年下来体重可增1公斤。
很多人对“45千卡”没有概念,实际上这相当于:
吃米饭40克(约半个拳头大小);
水饺25克(约1~2个饺子);
烹调用油5克(约一瓶盖的量);
吃15颗葡萄干(差不多是小半把);
吃1/4个鸡腿或1/4个完整鸡翅;
吃1粒黑芝麻汤圆。
2、饱食会对心脏造成压力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李静在2016年发表文章指出,人们在吃饭时心脏的工作状态会发生变化,如心跳加速8%~10%,心脏泵血量增加,舒张压降低,这种状态大约持续30~120分钟。
进食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心脏的负荷,食物摄入量越大,对心脏的影响越为显著。快速进食直接结果便是过度摄入食物,由于大脑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饱腹信号,所以吃饭过快时,心率加快更为明显,持续时间也更长。
通常情况下,饭后心脏功能的变化不大,并在两小时内恢复正常,这对大多数人而言并无大碍。然而,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人群(例如冠心病患者),过度或过快的饮食可能导致心率、心输出量和心肌耗氧量异常增加,可能会感到心慌或其他不适。
3、老年人过饱可能导致体能下降
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汪芳在2024年发表文章提到,一些老人重视一日三餐饮食丰富,却常在饭后感觉全身乏力、头晕。
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和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群体常有动脉硬化、心脏功能减退及血压调节机制减弱等问题,容易出现餐后低血压现象。
饱食后,为了加速消化吸收,大量血液会涌向消化系统,而人体血容量有限。这意味着消化系统得到更多供血的同时,身体的其它部位,如四肢和大脑,就会相对缺血,严重时可引起低血压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4、晚餐过量可能导致次日早餐时感觉更饿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科医师雷敏在2016年发文解释了这一现象:“明明昨晚吃到很撑,怎么第二天早上醒来却感觉更饿?”其实这背后有其科学原因。
饥饿感的产生常见于胃排空或血糖低下时。如果晚上吃得过多,睡觉时胃还处于饱满状态,消化系统整晚都在忙碌地消化这些食物,到了早上胃已基本排空。这就使得从极度饱满到空空如也的胃状态转变,类似于泄气的气球,排空后的“饥饿感”便格外明显。
尤其如果前一晚临睡前吃得太多,特别是高糖高脂食品,第二天早晨的饥饿感可能会更加显著。因为这类食物会导致胰岛素长时间过量分泌,从而消耗更多体内血糖,甚至可能引发晨起低血糖现象。
比起吃饱更重要的是吃得好
1、推荐每餐维持七分饱
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委员葩丽泽在2022年指出,“七分饱”即处于一种再吃几口也行,不吃亦可的状态。可以想象为还能吃下餐后水果和甜品之前的状态。
2、食物应多样化选择
建议平均每天摄入超过12种食物,每周不少于25种。尤其是老年人,食物的种类越多越好,日常可包括谷类、蔬果、鱼虾、肉类、蛋类、奶类、豆类和坚果等。
此外,合理安排三餐能量分配,确保早餐、中餐、晚餐热量分别占全天总热量的25%~30%、30%~40%和30%~35%。早餐和午餐不应草率,晚餐宜清淡少油,并适当食用些鱼虾和瘦肉以保证热量均衡。
3、有序进食
在同时有肉有菜的情况下,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是主食。主食方面,尽可能选择全谷类和杂豆类产品。
4、细嚼慢咽享受每一口
细嚼慢咽是最有益的饮食习惯,每口咀嚼20多次或许有些过分,但可以试着每口多嚼几次提醒自己。
本文内容综合自:
①2015年中国营养与健康高峰论坛,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冠生教授演讲
②2016-04-13文档
③2024-06-04健康时报《老人吃太饱容易“浑身没劲”》
④2016-09文档
⑤2022-10-26科普中国《晚饭只吃七分饱!"七分饱"到底是多饱?看完再也不担心吃多了》
⑥中国营养学会.
⑦2022-07-01文档
⑧2022-07-15上海中医药《科普天地|老年人饮食的“六字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