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驶离车库,车机自动关闭家中电视、空调、灯光;十级横风下120km/h行驶,车身偏移仅0.4米;225km/h极速爆胎不失控,还能识别施工路牌、应对高速洒落物等长尾场景……这些“黑科技”,正是“重庆造”智能汽车的实力写照。
11月25日,“2025中国向上·向‘新’出发”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作为长安汽车智能网联新能源技术的“智慧大脑”,这里一辆辆兼具科技感与高颜值的新能源汽车依次排列,“天枢智能”、金钟罩等前沿科技成果一一亮相,印证着重庆从“汽车之城”向“智车之都”的跨越。

采访团走进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严薇 摄
懂你的“智慧化身”
现在的“新汽车”到底有多智慧?从长安汽车的一款款新品上就可以体验到。

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
如最近上市的深蓝L06搭载法拉利同款磁流变悬架,是中国品牌首款量产该技术的车型,能实现“飞坡不跳、过弯不偏”的贴地驾控。
长安启源A06的增程车型创下全球最长增程续航纪录,综合续航2120km,纯电续航240km。并且该车实现整车控制双冗余备份,左右控制器如同“双核小脑”,一边出故障,另一边可在毫秒级无缝接管。
由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三大领域的“顶流”联合打造的阿维塔06 Elite版则将华为192线激光雷达、乾崑 ADS 4辅助系统、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等智能化配置统统搭载上车。
数据显示,2025年10月,长安汽车总销量27.8万辆,同比增长11%。其中,新能源销量再创新高,新能源销量11.9万辆,同比增长36%;海外销量5.8万辆,同比增长25%。
“我们正在为汽车装上‘最强大脑’,让更多聪明车驶上全球路,助力重庆实现‘智车之都’的华丽转身。”长安汽车相关人员介绍。
重庆汽车向“新”而行
当前,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已成为关键竞争要素,安全风险也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不断演变。
新车背后,长安汽车正在设计、新能源化、智能化等方面全面进阶。“新蓝鲸动力”、金钟罩电池、SDA数智平台……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持续“领跑”。

长安汽车展示的SDA天枢架构。
9月5日,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的重磅活动——第五届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上,中国长安汽车集团以“新央企”身份,首度发布智能化品牌“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
按照构想,未来的新汽车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将逐步演进为拥有类似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智能汽车机器人”。
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的智能座舱实验室,工程师正借助AR眼镜,研发多模态情感交互系统。该系统深度整合语音、手势、眼球追踪、人脸识别等多元感知技术,其核心支撑是长安汽车自研的业界首个融合式“天枢”大模型。依托这一AI“大脑”,车辆具备了更强的环境理解与行为预测能力,为人车交互式驾驶及其背后的中央决策大脑(AIEV)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汽车安全技术实验室的工程师则通过模拟昏暗光线和雨雾等极端天气场景,让智能化赋予车辆更多主动控制能力。

“新汽车”进行极限爬坡挑战测试。
这个投资43亿元的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已拥有18个部门和7000多名研发人员,智能驾驶、动力电池、车联网等技术正源源不断地从此地输出。
截至目前,长安汽车已建立起“六国十地”全球协同研发布局,已在16大领域,建成44个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中心,200余个实验室。建成行业唯一的“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全球领先的智能网联测试中心——长安汽车天枢智能实验中心,该中心拥有全球仿真测试、人因工程测试等6大集群实验室,全面覆盖智能驾驶、智能空间等领域,获SGS国内首个目击测试实验室认证,建在重庆,服务全球,全面自主掌握核心测试能力。
近三年,长安累计申请专利1.4万余件(平均19件/天),其中智能化专利占比46%;牵头、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11余项,并主导制定了智能驾驶分级标准,以及中国车企首个ITU系列国际标准。
此外,长安汽车还在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未来新兴产业。
不止于长安汽车,重庆“新汽车”正驰骋在全球六大洲的道路上。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重庆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对全市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46.7%。全市实现汽车产量193.08万辆,同比增长11.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80.45万辆,同比增长35.4%。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已成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当之无愧的“名片”。
从机器轰鸣到代码跃动,重庆的产业基因正在深刻改写。这场从“轮上”到“屏上”的蜕变,不仅是重庆产业结构的华丽转身,更是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跃升的生动缩影。
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长安汽车提供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