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新能源汽车的朋友应该知道,京东跟广汽埃安、宁德时代一起搞的首款新车埃安 UT Super,刚开始交车就出事儿了 —— 不少车主提车没多久就要求退订。本来这车型靠 “便宜 + 能换电” 吸引了不少人,结果才几天,车主们集中吐槽三大问题:宣传说有天窗,实车压根没有;租电看着便宜,藏着每月 3000 公里的限制;连发票都只能开上海或广州的,想拿本地补贴都没门。这波 “首秀” 直接成了给大家提个醒的反面例子。
先说说最明显的 “天窗坑”。好多车主都说,下单的时候,不管是京东 APP 上的宣传图,还是宁德时代巧克力自营店客服的回复,都明确说这车有天窗,有些人为了这个配置,还特意赶在首批订车。结果真到提车,不仅没天窗,想加钱选装都没机会。更乱的是各个渠道说法不一样:京东 APP 悄悄把带天窗的图删了,可广汽埃安的 APP 上还挂着同款图;线下门店更是各说各的,海南的店员说有带天窗和不带的两种,北京的销售却一口咬定,这车型就一种,从来没天窗。面对质疑,京东只说 “是之前老款埃安 UT 的信息没及时更”,这话谁能信?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天窗可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宣传和实车差这么多,买车的决策都被影响了。
比配置不符更坑的是 “租电套路”。之前三家把 “租电一个月才 399 块” 吹得特别响,却半个字没提 “一个月只能开 3000 公里”。从车主反馈来看,不少人每天通勤远,或者周末要带家人出门,一个月开 3000 公里根本不够。而且超了里程要按每公里 2 毛钱收费,要是一个月开 4000 公里,多出来的 1000 公里就得再掏 200 块,这样一个月租电就到 599 了,比一开始说的贵了快一半。客服对此的解释是 “3000 公里够 90% 的家庭用了”,还说这么规定是 “防止有人拿这车跑网约车”,之后会出 “50 块买 1000 公里” 的里程包。可关键问题是:这么重要的限制,买车前为啥不说?消费者冲着低价下单,提车才发现实际要花更多钱,这不是明着埋坑嘛。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 “发票坑”。不少非上海、广州的车主发现,购车发票只能开这两个城市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拿不到本地的新能源购车补贴。要知道,地方补贴对很多人来说,是考虑买车的重要因素,可这么关键的信息,下单前也没人提。有车主算过,要是自己城市有 5000 到 10000 块的补贴,因为发票开不了本地,这笔钱就拿不到,相当于买车成本平白多了一笔,也难怪大家想退订。
再说说维权的事儿,懂法律的人都讲了:车企说 “定金交了就不能退”,其实不是绝对的。要是车企没把该说的关键信息说清楚,比如藏着里程限制、瞒着眼窗配置,或者把重要条款埋在一堆文字里让人看不见,就算签了 “定金不退” 的协议,消费者也能要求取消合同。这次风波说到底,就是这三家想搞 “渠道 + 制造 + 能源” 的跨界创新,却在最基础的 “跟消费者讲实话” 上掉了链子,好好的创新反而变成了吐槽点。
给想买新能源车的朋友提个醒:尤其是买跨界品牌或者刚推出的新车型,别光盯着宣传里的 “便宜”“新功能”,得主动确认三件事:一是像天窗、续航这些关键配置,找官方客服问清楚,再去线下看实车,两边都确认好,别被宣传图骗了;二是租电、贷款这些方案,问明白限制条件,像一个月能开多少、怎么收费、想解约咋弄,最好让他们写下来;三是关于补贴的事儿,发票在哪开、要不要本地户口这些,提前跟销售问清楚,别买完才发现领不了补贴。
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就不是靠喊口号吸引眼球的阶段了,而是靠细节留住人的时候了。京东首车这波退订潮,说白了就是没把消费者该知道的事说清楚,才导致的。不管是跨界合作还是自己研发新车,车企只有先做到配置说清楚、条款讲明白、有问题及时沟通,创新模式才能真正落地,不然再热闹的 “首秀”,也只会变成一次翻车现场。
(文/Myevcar 文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