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办的2025广州国际车展上,记者注意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巨大的需求驱动下,不少跨国车企纷纷推出针对中国市场的新产品,同时加速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本土化合作。
这家跨国车企自去年广州国际车展上首发新能源概念车后,今年再次首发全新SUV概念车,它的定义完全契合中国高质量发展新源汽车的理念,搭载800伏高压,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不仅如此,加速与中国本土化合作,是这家跨国车企全新的战略。

奥迪·上汽合作项目CEO 宋斐明:中国是奥迪全球战略布局中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与上汽集团合作采用了中德协同的研发模式——德国团队与中国本土团队紧密合作,将德国品质与安全标准,与中国数字生态实现无缝融合,让我们对品牌的未来充满信心。

美国福特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之所以跨国车企加速与中国的合作,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有强大并且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福特汽车公司副总裁 吴胜波:中国培养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至少有15年到20年的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非常好,这几年各个品牌新能源车的爆发,实际上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带来了首款F1赛车的纯电车型,它搭载了全球先进的电驱技术,这一举措是为了传递在中国市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 佟欧福:我们在中国北京和上海的两个“双引擎”创新研发中心,正在借助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科技生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本土化程度,将新产品推向中国市场,携手中国伙伴一起树立新的行业标杆。
大数据赋能 创造汽车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跨国车企加速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的同时,记者同时注意到,中国正在拓展汽车产业的新质生产要素。其中,大数据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广州国际车展上,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重构汽车产业。

赛力斯集团副总裁 康波:汽车不再只是单纯的交通工具,正在演变成为具有持续进化能力的“移动智能体”。在这一趋势下,将AI等新技术深度融入研、产、供、销、服的全流程中。

在上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建立的可信数据空间,作为汽车产业的“超级数据市场”,正在打破产业链上数据孤岛的问题。在这个空间里,集成了整车厂、零部件商、科研机构、保险公司等各方要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 王耀:大家可以在基于整套数据隐私保护要求的基础之上,完成数据的调用和使用。

举例来说,在智能驾驶保险领域,可信数据空间的应用成效显著。通过将消费者、主机厂与保险公司的数据连接起来,综合利用驾驶操作数据、车辆运行数据、智驾请求数据、人机交互数据等关键信息,实现了事故责任界定的完整闭环。

在重庆,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的风洞中心,专家们把大量真实风洞实测数据和电脑模拟数值数据进行整合,通过系统梳理和规范存储,打造出了AI能直接“读懂用透”的高质量数据集。这些核心数据支撑为车企数字化研发打通了关键环节,直接推动新车开发周期压缩近20%。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风洞中心副主任 王庆洋:风洞的数据集已积累超过17000条,风阻、风噪的数据涵盖了车身受力、气流分布、车内噪声等全维度指标,是目前业内空气动力垂直领域规模最大的数据集,帮助AI更加精准测算汽车风阻、风噪,提高车企开发效率。
车企集中跨界进军机器人产业
当您在熟悉的场景中看到造型流畅的机器人熟练地为人类服务时,或许不会第一时间将其与汽车企业联系起来。然而,这正是当前汽车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生动缩影。在广东,不少车企正在凭借雄厚的产业链优势,进军机器人产业。
在广州黄村地铁站,一位由广汽集团研发的“新同事”正自如地为旅客提供指引与安检服务。

广汽集团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 张爱民:人形机器人代表未来科技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我们希望广汽的人形机器人能够进入到家庭,能够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在广东这片制造业创新的热土上,一场由车企引领的布局机器人产业的热潮正悄然发生。

小鹏汽车董事长 何小鹏:我觉得新的十年,中国的汽车产业里面相当部分的公司会转型成物理AI的公司,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的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仍主要处于研发攻关阶段,自动驾驶等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研发存在可借鉴性,但在产业链、产业生态方面存在本质区别。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秘书长 宋晓刚:建议车企充分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前期论证,避免盲目扎堆入局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总台央视记者 罗宏进 唐志坚 曲柏宇 黄东旭 梁启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