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保险杠等了半年没消息,最后只能在二手平台淘拆车件;车机断网后,靠车友群的破解软件续命,手机系统一升级就彻底失灵。”北京车主张磊的遭遇,成了不少“退市新能源车企”车主的缩影。2020年他花20万买的威马EX6,随着2023年威马宣告破产,彻底陷入“车还能开,服务没了”的困境——4S店人去楼空,三电系统故障找不到人修,就连当初承诺的“终身质保”,也成了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大浪淘沙”的背景下,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有超过487家电动车制造商,到2023年底能正常运营的仅剩40多家。大量车企黯然退场后,留给车主的是一场“售后灾难”:从软件到硬件,从保险到二手车残值,几乎每个环节都布满陷阱。浙江车主黄明谦的哪吒汽车停产後,续保成了难题——主流保险公司以“理赔风险无法评估”为由拒保车损险,只能找小众公司投保,保费还涨了2000元;想卖车止损时更傻眼,20万买的车开3年,二手市场连7万都卖不掉,挂了3个月仍无人问津。更让他焦虑的是,车机已彻底断网,自动泊车等智能功能失效,即便自费买流量卡用手机热点,也随时面临“服务器瘫痪、车机变砖”的风险。
车主的困境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售后强依赖车企”的特性与行业现实的矛盾。与燃油车不同,新能源车的智能功能、三电系统高度依赖车企的软件支持和原厂配件:车机导航、远程控制需要车企服务器维持,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维修离不开原厂技术数据。可一旦车企破产,这些支撑瞬间崩塌。第三方维修店坦言,“三电系统不敢随便碰,擅自拆装电池不仅有起火风险,还可能涉及法律问题”;而保险公司的顾虑更直接,某车险从业者透露,“车企倒闭后配件断供,出险后可能因找不到零件导致理赔成本失控,所以这类车型会被划入高风险名单,投保申请常被自动拦截”。
更讽刺的是,即便有法规兜底,车主的权益也难以落地。《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要求,车企停产后需保证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但对不少退市车企而言,这一要求几乎“不可能完成”。某停产车企前营销专员透露,新能源行业“投入高、回报慢”,车企往往把超过50%的资源投入技术研发和市场扩张,售后资金占比不足5%;加上技术迭代快,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每年更新,提前囤积10年配件不仅浪费严重,供应商也不愿接定制化的小批量订单。更现实的是,很多车企在破产前,80%的授权维修网点就已关闭,即便有履约意愿,也早已没了服务能力。
要破解这场“售后真空”,仅靠车企自觉显然不够。目前业界呼吁的“车企售后责任基金”,虽能通过强制缴纳保障金为车主兜底,但落地难题不少:按销量还是利润设定缴费标准?如何避免增加企业成本、抑制创新?基金在破产债权中的法律地位如何界定?这些问题仍需细化。此外,推动关键零部件统一化标准、建立第三方售后认证体系,也被认为是破局方向——就像燃油车时代第三方维修店能轻松适配配件那样,打破新能源车配件“车企独家垄断”的现状,才能让售后脱离对单一车企的依赖。
但对当下的车主而言,这些解决方案仍显遥远。专家建议,短期内消费者购车时需优先选择技术实力强、资金链稳定的品牌,降低“车企消失”的风险;同时可通过商业保险补充保障,减少后续损失。可对张磊、黄明谦这样已经“踩坑”的车主来说,他们能做的,或许只有继续在车友群里交流破解软件技巧,或是自学修车手艺——这场由行业竞争引发的“售后阵痛”,最终不该由普通消费者独自承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