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0 日,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的比亚迪工厂里,随着一台宋 Pro 缓缓驶下生产线,比亚迪正式迎来第 1400 万台新能源汽车下线的历史性时刻。这场仪式的特殊意义远超数字本身 , 它不仅让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成就的新能源车企,更因巴西总统卢拉的亲临见证,成为中巴经贸合作与全球新能源转型的标志性事件。卢拉在致辞中那句 “荣光属于巴伊亚,属于中国,也属于巴西” 的赞誉,恰是比亚迪全球化战略落地成效的生动注脚。
从公交到全场景的信任积累
这台里程碑式新车诞生于巴西,绝非偶然。今年已是比亚迪进入巴西市场的第 11 个年头,从最初街头巷尾的纯电公交车,到如今覆盖主流细分市场的乘用车矩阵,比亚迪用十一年时间完成了从 “闯入者” 到 “深耕者” 的蜕变。截至目前,巴西已有超 17 万名比亚迪车主,且比亚迪已连续两年登顶当地新能源市场销冠,这样的成绩源于对本地需求的精准把握。
实际上,比亚迪在巴西的布局早已超越单一汽车销售。仪式前夕,巴伊亚州议会特意将工厂门前道路命名为 “比亚迪路”,这是继美国兰卡斯特、泰国罗勇之后,海外第三条以比亚迪命名的道路,背后是当地对其产业价值的高度认可。更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圣保罗 17 号线云轨项目测试完成,首台 22 米电动大巴同步交付,形成了 “公交 + 乘用车 + 轨道交通” 的全场景绿色出行解决方案。这种深度融入,让比亚迪在巴西不仅是投资者,更成为 “长期伙伴”。
不仅如此,即将到来的第 30 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上,比亚迪将提供 30 台定制新能源车承担低碳接驳任务,会后这些车辆还将赠予当地学校和公共机构。这并非比亚迪首次服务国际顶级赛事,从第 26 届到第 29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其新能源车辆始终是零碳交通的核心支撑。这种持续的国际亮相,正在重塑全球市场对中国车企 “技术可靠、责任担当” 的品牌认知。
全球化布局的战略深意
将第 1400 万台新车下线仪式放在巴西,是比亚迪海外战略的延续与升级。回溯近年发展,比亚迪已悄然将具有品牌象征意义的重大活动从国内转向海外:去年在泰国工厂举办第 800 万台新车下线仪式,一举打通东南亚市场的关键节点;今年慕尼黑车展上,不仅带来海豹 06 DM-i 旅行版等针对性产品,更宣布以德国为中心完善销售网络,并计划引入 “兆瓦快充” 技术。
这种布局背后是清晰的区域战略:在东南亚,依托泰国工厂辐射东盟市场,凭借混动车型适配当地能源结构;在欧洲,以高端产品与核心技术突破老牌车企壁垒,根据欧洲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比亚迪在2025 年 1-7 月新车注册量同比增长近 300%,实现对特斯拉的阶段性超越;在南美,以巴西为核心构建生产基地,总投资额达 55 亿雷亚尔的工厂年产能规划 15 万辆,未来将辐射整个南美市场。四大海外工厂,其中包括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巴西、匈牙利的落地,标志着比亚迪已从 “产品出口” 转向 “本地化生产” 的深度运营阶段。
如果说里程碑仪式是品牌宣言,那么全球市场的销量数据则是战略成效的硬核证明。2024 年,比亚迪以 427 万辆的全球销量跃居行业第五,较上年提升 4 位,同时斩获 “中国市场车企销量、中国品牌销量、全球新能源车销量” 三项冠军。其中海外销量达 41.7 万辆,同比激增 72%,成为增长核心引擎。
区域市场的表现更显亮眼:在新加坡,2024 年销量首次超越丰田,成为当地最畅销汽车品牌;墨西哥、哥伦比亚等拉美市场,直接碾压沃尔沃、起亚等老牌劲旅,登顶最受欢迎车企榜单;欧洲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增速迅猛,品牌认可度持续提升。这种 “多点开花” 的格局,打破了中国车企 “低端出海” 的刻板印象。
更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海外业务的营收贡献已达 28%,且仍在快速增长。2025 年公司将海外销量目标定为 80 万辆,较 2024 年近乎翻倍,重点攻坚欧洲、南美及东南亚市场。从 “单一市场依赖” 到 “全球多点支撑” 的转变,让比亚迪的抗风险能力与增长潜力显著提升。
写在最后:技术底色上的全球化新征程
巴西第 1400 万台新车的下线,是比亚迪全球化的一个里程碑,更是新起点。这场仪式浓缩了三个关键转变,从 “产品输出” 到 “技术输出 + 本地化运营” 的深度升级,从 “单一市场” 到 “全球协同” 的布局完善,从 “行业追随者” 到 “规则制定者” 的角色转变。
卢拉所说的 “创造历史”,正在被比亚迪以实际行动践行。当 “比亚迪路” 在全球多个国家延伸,当中国新能源车成为国际会议的 “标配接驳车”,当海外工厂的流水线不断刷新产能纪录,比亚迪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一家车企的成长史,更是中国制造业从 “规模优势” 向 “技术引领” 转型的全球化样本。在 “为地球降温 1 摄氏度” 的品牌愿景下,这家中国车企的全球征程,才刚刚进入加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