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至今坚持选油车?不是守旧,而是这5个需求还没满足

“不是不认可电车,只是不敢拿自己当试验品。”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50%,但仍有不少消费者在换车时坚定选择油车。有人说他们“守旧”“不懂新技术”,但从用户真实反馈来看,坚持油车的背后,藏着对“安全敬畏”“场景适配”“使用踏实”的深层需求——不是电车不够好,而是油车一百多年的发展,刚好踩中了这些人“不敢妥协”的底线。

对“机械可靠性”的敬畏,是很多人选油车的核心原因。一位网友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汽车是一吨多、功率超百千瓦、能跑100km/h以上的机器,操作不当会致命,这种敬畏感不能丢。”油车经过百年迭代,很多设计都是“用事故和经验堆出来的”——比如机械按键、拨杆旋钮,看似不如大屏智能,却能让驾驶员盲操作时精准控制,不用低头找二级菜单;行车电脑逻辑也更保守,比如急加速时不会突然爆发扭矩,刹车系统经过千万次验证,适配不同重量和车速的场景。反观部分电车,为了追求“科技感”,把空调、驾驶模式等关键功能塞进大屏,甚至依赖触屏滑动调节,遇到紧急情况时,“多一步操作就多一分风险”。有老司机吐槽:“试过朋友的电车,想调个空调温度,低头找了两秒,抬头差点追尾,这种‘智能’我不敢要。”

极端环境下的“场景适配性”,让油车在部分地区仍是“刚需”。在东北、内蒙等低温地区,-30℃的冬天里,电车续航腰斩、充电慢成了常态,有内蒙用户直言:“县城之间隔300公里,高速开120km/h,开电车半路没电怎么办?总不能推着走。”而油车只要有油,就能保持稳定续航,哪怕零下几十度,也能一键启动;自驾游爱好者也更青睐油车,“一天开1000公里,油车加两次油就能走,电车得找充电桩,遇到排队还得等,太影响行程”。还有人担心电池寿命,“手机电池用几年就废,车电池换一次要几万,现在电车还没大规模跑过10年以上,谁知道后期会不会出问题?”虽然已有网友分享“杂牌电车开7年11万公里没报废”,但对多数人来说,“没见过的风险,不如先避开”。

“不被当试验品”的踏实感,比“新技术噱头”更重要。有用户坦言:“我不抵制新能源,只是不想当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已非常成熟,比如AT变速箱的顿挫、CVT的打滑、DSG的寿命问题,经过多年优化已大幅减少;而电车的智能驾驶、电池安全等领域,仍在快速迭代——偶尔出现的“幽灵刹车”“电池热失控”,让谨慎的消费者不敢轻易尝试。更有人在意“远端控制”,“车是自己开的,万一被远程操控锁车、限电,太没有安全感了”,这种对“控制权在自己手里”的执念,让他们更倾向于机械结构更简单的油车。

“使用成本和保值率”的现实考量,也让部分人倾向油车。虽然电车日常通勤成本低,但对每年行驶里程少的用户来说,“省的油钱还不够抵消电池贬值”;油车的保养、维修体系更完善,路边修理厂就能搞定,而电车的三电系统维修需要专业设备,费用也更高。保值率方面,油车经过多年市场验证,比如日系车开3年残值能保留60%以上,而电车受技术迭代影响,“今年买的新款,明年就可能被新电池技术淘汰,二手价跌得快”。有用户算过账:“30万的油车开5年能卖15万,电车可能只剩10万,对不想频繁换车的人来说,油车更划算。”

还有些人坚持油车,是为了“驾驶的仪式感”。有人说“油车才有车的灵魂”,发动机的轰鸣声、换挡的顿挫感,是电车的“安静平顺”给不了的;也有人偏爱机械操作的质感,“拨动档杆的反馈、按键的阻尼感,比触屏的虚拟反馈更有安全感”。当然,这种需求见仁见智,就像有人反驳“马车才有灵魂”,但不可否认,对部分消费者来说,“驾驶体验”不只是从A到B,更是一种情感寄托。

其实,油车和电车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有人买电车当短途通勤代步,同时保留油车应对长途和极端天气;也有人因为所在地区配套完善、充电方便,果断放弃油车。正如网友所说:“买电车的没花油车用户的钱,买油车的也没妨碍电车发展,各选各的就好。”坚持油车不是“落后”,而是基于自身需求的理性选择——当电车能在极端环境、安全冗余、保值率等方面全面追上油车时,或许更多人会主动拥抱新能源,但在此之前,“不勉强自己妥协”,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消费态度。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