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商用车品牌全球化机遇,GGF2025-新能源&商用车出海论坛成功举行

2025年9月20日上午,由EqualOcean主办的2025出海全球化百人论坛(GGF2025)平行论坛——新能源&商用车出海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希尔顿酒店成功举行。本次论坛聚焦汽车行业出海实战,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汽车行业从业者、青年创业者、投资人、供应链专家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能源&商用车出海的新路径与新机遇。

论坛主持人、亿欧汽车高级咨询经理奚少华在开场中提到,中国的新能源商用车,凭借在技术、产业链和模式创新上的先发优势,正从“产品出海”迈向“价值链出海”的新阶段。然而,出海之路机遇巨大,挑战也并行。需要新能源商用车行业共同探讨新能源商用车在全球市场中的战略布局与发展机遇。

亿欧执行总经理、亿欧汽车总裁杨永平先生为大会致辞,杨永平提到,中国汽车产业在出海领域早已成为先行者,尤其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已具备显著优势,并在海外市场积累了可观声量与品牌基础。当前商用车出海已不仅是“把车卖出去”,而是进入全球本土化深耕与品牌建设的新阶段。尽管产品与技术领先,中国企业仍面临本土化运营、法律法规合规、文化融合、人才与现金流支撑等多重挑战。与此同时,不同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制约了智能网联功能、电动车的落地,直接照搬国内方案难以适用其他市场。

另外一方面,现阶段就出海并不适用所有企业。许多企业因国内业务根基尚不稳固,在出海过程中缺乏体系化支持。因此,行业亟需加强协作,形成“出海舰队”,共同应对挑战,避免单打独斗。只有通过合作整合资源,中国汽车品牌、商用车品牌及其供应链,才能在全球市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随后的演讲中,里斯全球战略委员会成员、里斯战略咨询中国区合伙人何松松先生带来了新能源时代战略机遇的分享,何松松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在中国崛起、消费观念迭代、超级技术突破的三大时代背景下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与战略方向,新能源汽车集品类创新、新品牌建设、全球化布局三大趋势于一体,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领域。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需以品类创新为核心,通过新品牌打造和全球化战略,抓住能源革命、智能化与消费升级的机遇,实现从国内到全球的跨越,成为世界级领导者。

在主题分享中,壁虎汽车海外业务负责人严吉先生带来了新能源商用车的出海战略与实践。壁虎汽车是一家以滑板底盘技术为核心的新能源商用车企业,总部位于深圳,创始团队来自华为、阿尔特、吉利、上汽等知名企业。作为国内商用车新势力的头部厂商,壁虎汽车已率先实现滑板底盘在LCV(轻型商用车)产品的量产落地,成为国内首家完成该突破的企业。

壁虎汽车已初步建立“滑板底盘+商用车”的全球化布局:在深圳设立总部,在上海、成都设有研发中心,在重庆、贵阳建设生产基地。凭借上下车体解耦的开发模式,壁虎的滑板底盘可大幅缩短整车研发周期(8-12个月),显著降低成本。

壁虎汽车采用类似于华为鸿蒙智行的开放模式,通过“底盘+整车”的技术授权,不仅赋能合作厂商快速开发新车型,还能直接对接并共享壁虎积累的全球B端客户资源。公司已获得未来三年超过20万台的全球订单意向,这一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多家传统商用车主机厂的青睐与合作。同时,壁虎汽车近日与DHL签订了为期5年的长期合作合约,进一步验证了其产品与模式的全球竞争力。

产业生态方面,壁虎已获得宁德时代(CATL)、地上铁(DST)、极兔速递(J&T)、阿尔特(IAT)等头部企业的战略投资,并携手产业链伙伴组建生态联盟,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深度协同,共同拓展海外市场。依托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优势,壁虎汽车将持续以领先的科技实力、优质可靠的产品参与全球竞争,推动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在国际舞台的品牌影响力。

随后,质子汽车董事及副总经理李满先生带来了“双擎驱动全球零碳格局:新能源商用车出海的破局与共生”的深度解读。质子汽车是一家成立于2022年4月的新能源商用车企业,由国内重卡头部企业陕汽集团孵化而来,是“新势力,老朋友”。依托陕汽深厚的造车底蕴,质子自成立起便直接进入量产交付阶段,至今已累计交付超8000辆商用车。

李满认为,出海方面,中国的商用车企面临巨大机遇,随着全球对零碳和新能源化的政策支持日益增强,中国在新能源技术和供应链上具备显著优势,中国产品拥有突出的成本竞争力。但挑战同样显著,本地化运营难度大,需深度适配当地基础设施和使用场景;各国认证标准复杂,合规门槛高;中国品牌在海外尤其发达国家认知度较弱,需突破传统卡车文化的壁垒。欧美车企技术前瞻性强,但研发和量产节奏慢于中国;行业共识是新能源商用车首要保障运营效率,智能化是关键变量;纯电路线明确,氢能路径尚存分歧。

李满提出,质子汽车的产品已出口至多个全球南方国家,包括纯电和氢能重卡,以及港口专用车等特色车型。针对不同区域需求,质子坚持“宜电则电、宜氢则氢”,布局全品类中重卡,覆盖4.5吨至140吨车型,并深入场景化开发(如灵活高效的码头车)。未来针对欧美市场,将聚焦两大方向:氢电一体化平台,满足千公里以上续航、高智能化及舒适生活空间的干线物流需求;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用于封闭园区及高等级道路,支持多车协同和运力平衡。李满随后提出,出海是中国商用车企业的重要突破方向,但需攻克产品适配、法规认证、品牌建设等难题。

出海的不仅是车,更是整套解决方案和前沿技术。在“出海3.0”时代,以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驱动的智慧物流,正成为征服全球市场的新引擎。西井科技CTO兼任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孙作雷先生随后带来出海3.0时代下,Ainergy赋能全球智慧物流迈向新未来的主题分享。孙作雷表明,西井科技起源于上海西井街,发源于硅巷。经过十年发展,已成长为拥有700多名全球化员工、以AI和无人驾驶技术提供整体物流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产品与服务覆盖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节点用户。

西井持续深化场景化战略,以AI赋能物流全链条,推动智慧大物流新质生产力发展。公司坚持整车正向研发、模块化设计与新能源可充可换技术,于2022年推出PowerOnair换电综合生态,实现商用车5分钟侧方换电。西井积极拥抱全球标准,构建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与知识产权体系,曾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最高奖。目前已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并在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地设立区域办公室,建立全球化的服务与响应网络。

全球吞吐量前20的港口集团中70%已成为西井科技的用户。此外,西井科技也在持续开拓海、陆、空、铁等节点及多式联运物流场景应用落地。代表性项目包括泰国林查班全球首个无人与有人驾驶混行码头、中远海运港口阿布扎比码头无人车队、英国菲力斯杜港新能源重卡项目,以及秘鲁钱凯港、内蒙古策克口岸、香港空运货站、香港国际机场等多个智慧物流场景落地。西井科技还与赛力斯超级工厂达成深度合作,共建“零碳智慧物流港”,无人驾驶Q-Truck与智能换电站、重载集装箱立体库以及智能仓储堆存管理平台系统全面融合,依托以箱代库、甩挂运输的创新模式,以一张 “数字化的时刻表” 达成生产力的时序优化,为汽车制造业低碳物流管理树立行业标杆。自2018年起,公司坚定推动“Ainergy”战略,融合AI与绿色新能源,发布行业白皮书,持续探索科技赋能ESG与在地价值共赢。

智能化和网联化都离不开一个坚固可靠的“智能底座”。它如同汽车的“数字底盘”,是决定未来产品竞争力和商业模式延展性的关键。名商科技董事长助理兼副总经理揭楷和先生阐述商用车智能底座的新出海机遇。揭楷和从技术路径、海外市场展望、名商的实践与布局三个方面分享名商科技在商用车智能驾驶与座舱出海领域的实践。技术路径坚持芯-端-云一体化架构,名商以“芯-端-云”协同架构推动商用车智能化。名商科技整合地平线、瑞芯微、杰发等国内主流车规芯片,覆盖L2-L4级自动驾驶需求,支持多路摄像头与雷达接入,提供不同算力方案。通过多模态感知与控制系统,实现360度数字孪生环境构建、精准车速控制及特殊场景盲区识别。车联网平台实现数据汇聚、远程监控、智能调度与运营优化,提升全流程管理效率。

海外市场的展望上,智能驾驶与座舱从“可选”变为“必选”,海外商用车市场正处于加速分化阶段。L2因法规与成本驱动成为安全标配;L4在司机短缺和降本需求下,聚焦干线物流等封闭场景。欧美法规(如GSR、ELD)持续强化,驱动ADAS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到2035年,中美欧自动驾驶卡车市场规模将达6000亿美元。智能座舱向数字化工作站演进,集成DMS、FMS等功能,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400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630亿美元。欧洲市场法规主导,OEM强势;北美市场资本与场景驱动,TCO敏感度高。企业需提供“硬件+软件+云平台”综合方案,并探索订阅服务等新模式。

名商科技公司成立于2003年,与比亚迪、宇通、三一、徐工等头部车企深度合作,获虹软科技、地平线、博泰车联网、紫金矿业、深智城等战略投资,具备研产销一体化能力。名商科技自主研发远程驾驶控制系统,支持高危场景作业;推出“具身智能”方案,聚焦低速与封闭区域无人驾驶;开发多屏座舱平台及油品运输监控系统,实现创新应用与安全管理。名商科技以高性价比ADAS、DMS产品切入欧美前后装市场,通过多芯片平台控制器为海外客户提供核心计算单元;针对矿区、港口等场景,输出端-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 揭楷和也提出,名商科技2024年在马来西亚投建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与供应,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名商以技术整合与场景落地能力,推动商用车智能驾驶与座舱出海,为全球客户提供合规、可靠、高效的解决方案。

论坛的最后环节是圆桌对话,对话的主题是“电动化、智能化升级浪潮下,商用车及供应链出海的挑战和趋势”。本环节由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何宇华先生主持,并邀请质子汽车董事及副总经理李满先生、名商科技 董事长助理兼副总经理揭楷和先生、壁虎汽车海外业务负责人严吉先生一同参与。

以下为圆桌讨论环节部分内容(有删减),供大家参考:

何宇华:关于商用车出海聚焦的三大方向:定制化与标准化、TCO与隐藏价值、本地化运营与生态合作。在产品开发上,平衡针对特定场景的定制化与面向全球的标准化?

李满:中重卡具有小批量、多定制的特点。我们坚持基础平台全球化,如三电系统通用;再根据公司战略,选择“尖刀产品”针对特定场景(如矿区、物流)做定制开发,实现技术通用化与产品差异化结合。

严吉:商用车出海需尊重本地生态。欧洲市场要求高,如供应链本地化、细分需求多样(如各国警车标准不同)。我们选择融入当地分工生态,与本地改装厂合作,而非全部垂直整合,以实现规模化和本地化适应。

何宇华:你们(名商科技)在马来西亚工厂面对多国标准,如何通过柔性生产平衡成本与效率?

揭楷和:通过数字化系统(如MES、ERP)实现小批量订单的精准配置与排产;核心部件模块化,引导客户选用通用方案,在定制化与规模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何宇华:第二个问题,如何向客户展现智能化、电动化的隐藏价值(如预埋L2、OTA),尤其在TCO计算中?

揭楷和:通过数据建模和场景化验证,如传感器预警降低维修成本、ADAS减少事故率、OTA节省升级时间、车联网优化车队效率,与保险公司合作以数据证明价值。

严吉:欧洲市场电价高、法规严,需重新核算TCO。我们发挥中国供应链成本优势,在合规基础上突出产品力(如载货空间),并借助大客户ESG需求推动高端产品接受度。

何宇华:李总,在充电/换电基础设施上,主机厂应自建还是合作?

李满:场景导向。“一带一路”项目可与客户共建封闭场景设施;C端市场则需与本地服务商合作,优先选择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

何宇华:在深度运营上,如何平衡自营与生态合作?

揭楷和:核心技术与品牌自控,渠道与政策借助本地力量,通过目标管理融合文化差异,实现“全球化+本地化”结合。

李满:抓牢产品质量与售后,渠道与运营与本地伙伴共建,坚持全球化分工合作。

何宇华:最后,请问严总,壁虎如何平衡国内与海外市场战略?

严吉:国内靠大客户(如地上铁)保障生存,海外聚焦欧洲(最大LCV市场),分步推进:先通过亮点项目吸引经销商再以技术差异化(如滑板底盘)切入高端市场,逐步扩大份额。

何宇华:出海需在标准化与定制化、成本与价值、自营与合作间找到平衡,重视本地化生态与长期战略,希望全体出海同仁的共同努力!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