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围堵”地铁站背后的三大尴尬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中科路非机动车停车场相对冷清

张江路地铁站3号口外停满非机动车 本版摄影 陈浩

市民张先生向“新民帮侬忙”反映,轨交13号线张江路地铁站外,各种非机动车犬牙交错、连绵密布地停放,将站外通道堵得水泄不通,乘客进出站举步维艰。记者走访现场看到,非机动车“围堵”之凶猛,将该地铁站周边多条马路的人行道也变成了停车场。“禁停区”为何看不到禁停景象?记者调查发现这背后有三大尴尬。

人行道停满车停车场空荡荡

在非高峰时段,记者见到了在其他地方高峰时段都难以见到的景象。

张江路地铁站1号口位于张江路中科路十字路口东北角。出站十米即可直达马路上的斑马线。在这段距离内,虽然两边空间有限,但停满各种电动自行车,中间只留出窄窄一段通道。不时有龙头、把手、后座“旁逸斜出”,甚至有反光镜被撞落在地。一人勉强通行,遇到人流对冲只能停步。如果此时有人在车海中取车或停车,那更乱了。记者看到,一名男子等到身边没有行人过道后开始取车,左右腾挪,费好几分钟才将电动自行车挪出。

张江路上街沿这边,则更加夸张。从路口往北走,张江路上街沿通道笔直,一路到川杨河桥,两侧有隔离栏或绿化灌木,在百米距离内只能由两端进入,但即便存在这样的停车难度,上街沿也停满了非机动车。本就不宽的上街沿,一侧被非机动车侧停占据,另一侧横停,留出的空当仅剩下盲道若隐若现,容一人勉强通过。

随后记者还观察了地铁站2号口、3号口附近的人行道,情况莫不如是。周边没有非机动车停车场吗?非也。在靠近3号口的地方,有一处标有“自行车停放处”的停车场,停了不少车。而在十字路口往东200多米(过横沔港桥,中科路2459号)的非机动车停车场,记者看到这里免费停车,整个场地只零星停了极少非机动车,目测95%以上场地都在空晒。记者在现场等候了20分钟,不见有骑行者来停。

禁停允停都有标识自相矛盾

这里的非机动车不但扎堆停,似乎还“突破”了属地相关部门的管理规定。记者看到,在该路口的张江路、中科路上街沿,密集停放的非机动车轮下地面,刷有无数“禁止占用”字样。此外,在那片非机动车“车海”中,甚至在十字路口的几处转角,多块蓝底白字的告示牌在离地两三米的地方写着:“此处为禁停区域,请将您的非机动车停放至附近免费停车场,违者将予以清运处罚。如果您的非机动车不见了,请咨询张江城管中队……张江派出所……交警四大队……确认是否被盗或清运。”记者数了数,这样的告示牌,在张江路中科路十字路口四周,至少有7块。

但与此同时,以十字路口为中心,往四周辐射的张江路、中科路的人行道上看去,许多宣传指示牌则是另一种“口吻”:“请规范停放非机动车”“相互理解”……记者发现两种版本:一种图示有电动车、自行车、三轮车、共享单车;另一个版本多了摩托车,少了共享单车。这些指示牌在四周的人行道旁边,几乎每隔几米就有一块,总数多达近百块。

张先生向记者诉说困惑:地面刷写的提示和告示牌,和宣传指示牌对比来看,透露的信息并不统一。地面提示和告示牌写“禁停”,违者甚至面临车辆被清运的风险,“但每天一直有大量非机动车停在这里,哪里是禁停呢?”而另一种宣传指示牌“请规范停放非机动车”,倡导的是有序停,也就是允许停,图示中的电动车、自行车、三轮车、共享单车等,也没有被一根斜线叉掉。让人感觉矛盾无法理解。

共享单车能停?电子围栏标红

记者在观察中注意到,虽然这里大量非机动车围堵,但共享单车的身影极少,只偶尔混杂几辆。按宣传指示牌展示的允停非机动车车型,共享单车并未被排除,是被明确列为“请规范停车”名录的,但记者打开美团App看到,该地铁站及周边区域范围显示红色,已被共享单车运营商设立电子围栏,为禁停区域(现场并无相关提示)。如有市民停放共享单车,系统会发出提示;公司亦会禁止在此投放车辆。电子围栏是通过GPS定位、蓝牙道钉等技术划定的虚拟区域。在红色区域的边缘,各种共享单车才慢慢多了起来。

市民张先生认为,共享单车是市民从地铁站至公交车站、上班点、居家点等“最后一百米”的重要交通工具。为缓解该地的非机动车围堵现象,让共享单车退出和“牺牲”,是否有点“一刀切”?

本报记者 陈浩

张江相关部门

不断实践探索 平衡执法矛盾

针对现场折射的上述三大尴尬现象,记者联系采访了张江地区相关部门。

目前,张江路地铁站附近有2个非机动车停车场,一个位于3号口外,另一个在中科路上。前者面积小,能停几十辆;后者能停三四百辆非机动车。尽管如此,不少人为“图方便,少走路,省时间”,喜欢就地停车。据悉,张江路地铁站非机动车停车拥堵已有多年。2022年,相关部门发起集中整治行动,设立“完全禁停区”,引导市民将非机动车停至正规停车场。每天有二三十辆违反“禁停令”的非机动车被清运至指定地点,再由交警部门行政处罚后放行。违停情况逐渐得到改观。仅过两个月,基本杜绝非机动车围堵现象。但这一整治行动后来没有持续下去。“很多市民发现车不见了,第一反应不是认错认罚,而是报警说被盗。甚至有时工作人员告知车被转移,市民仍报警。”慢慢地所谓“禁停”名存实亡,人行道上停车成了“默许”。

后来相关部门为了规范非机动车有序停车,制作了大量宣传引导指示牌。在现场,地刷提示和两种形式的告示、指示牌“打架”,代表了不同时期的两种执法思路。

而共享单车的“出局”,是共享单车大量堆积侵蚀非机动车道,进一步压榨道路资源,令该地道路交通雪上加霜后的结果。属地管理部门认为,首先应保障市民基本出行需求,要求几家共享单车运营商设电子围栏,强制要求禁停和禁投,“一经发现,2小时内不清理即处罚”。这一做法的站位是:共享单车是企业盈利性质的公共交通工具,它的“禁入”,可能使市民牺牲了一部分便利,但能保证交通枢纽的公共出行安全。

据悉,该地区每天人流量大,随着非机动车停车空间趋于饱和,给张江路地铁站带来很大压力。记者最新了解到,当地部门非常重视,在不断实践探索,也在研究如何平衡市民需求和执法之间的矛盾,最近已在路口周边物色绿地,以期增设停车场,缓解停车矛盾。但涉及绿化调拨问题,需市、区多部门协调,目前还在资源排摸、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此,“新民帮侬忙”将继续关注。

本报记者陈浩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