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汽车产业迈向“新”“智”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1至8月整车产量激增78%,产值273.32亿元,同比增长94%

台州汽车产业迈向“新”“智”

台传媒记者李寒阳

汽车工业是衡量制造业综合实力的标尺,也是民营力量从“制造”迈向“创造”最有力的引擎与见证。

作为中国汽车与零部件产业的重要腹地,台州汇聚超6000家企业、415家规上企业,以及多个国家级平台与技术中心,被誉为“民营造车第一城”。

然而,传统燃油车撑起产值基本盘,却面临利润增速放缓的困境。当行业格局迎来新变革,台州汽车企业率先把握机遇,转型破局。

今年1至8月,台州生产整车14.02万辆,同比增长78%;产值273.32亿元,同比增长94%,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眼下,台州正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充分发挥本地产业优势,正稳步推动汽车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化、新能源化方向转型升级,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路。

拼效率,55秒下线一台车

临海制造基地吉利汽车总装车间,自动化机械臂与高级技工无缝协作,精准完成每道工序,形成一条高效的“生产隧道”,一台新车从散件到成车驶出,只需55秒。

临海制造基地,是吉利汽车“梦开始的地方”。如今,它已蜕变为集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于一身,覆盖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标杆工厂。

去年12月,吉利汽车战略车型银河星舰7全球发布,并宣布全系在此生产。为迎接这款车型,工厂仅用5个月,就完成了产线的彻底改造。

“改造节奏极其紧张,元旦拆旧线,春节焊装设备团队全程无休,5月新线全部投产。”吉利汽车临海制造基地技术质量总工程师吕义聪回忆。

高效转型带来的是降本与增效的双赢。今年1至8月,该车型产销突破11万台,月均稳超1万台,抢占细分市场。8月启动海外出口后,订单已排至2025年底,工厂正全线满负荷运转。

这一项目背后,是吉利布局新能源市场的关键一棋。集团内部20多个基地激烈竞标,最终花落台州。战略意味厚重,压力也随之而来。为保障新技术落地,团队奔赴东北高寒、高原地区完成“三高测试”;去年夏季,更在厂内搭建“高温盆”,模拟60℃极端环境,排查并整改了五六十项缺陷。同时,大力培育供应商体系,确保新动力总成稳定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产线已实现真正的“柔性化混线生产”。“我们能在同一条产线上,同时制造轿车和SUV,左舵右舵车型也可无缝切换。”吕义聪表示,这不仅代表制造体系与技术布局的全面升级,更是产业链高效协同的体现。

产能为创新开路,如今,吉利已能够实现“一年一款全新车型”的研发与制造节奏——这样的研发及制造速度,使其稳稳站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力第一梯队。

破垄断,豪车配置“平民价”

在台州汽车配件产业中,西格迈股份有限公司算是“老资历”——这家专注汽车减震器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从玉环起家,在三门沿海工业城发展壮大,如今凭借全新的空气悬挂技术,悄然改写行业格局。

“以前只有奔驰S级、宝马7系才用得起,如今却装在了小米、华为20万元级别的车上。”总经理蒋瑞锋一语道破转型逻辑,“以前做普通减震器,只是让车更舒适,现在新能源汽车井喷,我们必须主动拥抱新市场。”

转型的关键,在于攻破曾被海外垄断的空气悬挂技术。

“空气悬挂最卡脖子的是其中的电磁阀配件,材料复杂、算法精密,当时国内一片空白。”蒋瑞锋说,“我们从德国请来团队,在上海建研发中心——光研发5年,调试又5年。”十年坚持,他们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如今,全新研发的空气悬挂系统性能达到国际顶尖品牌的90%以上,而价格仅为其十分之一,实现了让高端配置走进大众市场。

“我们不仅要走平民化,也要走定制化。”蒋瑞锋说。

为了抢占全球寒冷地带市场,西格迈自建全路况模拟测试场,曾在零下40℃将整车冷冻48小时,确保极寒环境下油液不凝固、性能不下降;与五十铃合作的皮卡项目,通过重量传感器自动调节减震软硬;在凯迪拉克的供货测试中,产品不良率从千分之五降至千分之一以下;还为上汽大通MPV开发出可实时感知路况、智能调节底盘的悬挂系统,显著提升舒适性。

新能源浪潮之下,西格迈增势迅猛: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78%。“目前国内能量产空气悬挂的企业不超过8家,我们稳居头部,市占率超10%。”蒋瑞锋坦言,传统减震器仍是营收主力,但空气悬挂已成“破局关键”。

“新能源车越来越豪华,对智能悬挂的需求正在爆发,这就是我们的机会。”同时,他也清醒看到另一片天地,“空气悬挂寿命约6年20万公里。因此我们已在售后板块布局——这将是未来的战略重点。”

看未来,“无人车”赛道从0到1

在大凉山偏远地区,一款无人物流车凭借稳定性能与高效运营,显著提升了产品流通效率,并为客户节约了超过40%的成本,成功解决当地特产从田间到县城“最初一公里”揽收难题。

该车型由新吉奥汽车台州基地生产,是首批投入市场的样车之一。本月起,企业正式启动批量生产,首批100台将于月底交付,全年产量目标为1000台,标志着无人配送正从实验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

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产业转型,更是一场制造逻辑的升级。

“与有人车相比,我们的无人车在物流单票配送成本上降低超过40%,物流效率显著提升。”在新吉奥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肖兵看来,这款容积达6.5立方米、续航里程超150公里的智能工具车,切实击中了物流行业在成本方面的痛点。

在无人车赛道的竞争中,新吉奥具备整车制造的天然优势。

“市面上的竞争对手往往没有新能源整车生产资质,大多以普通物流装备的标准进行生产,在品质上并不在同一水平。”肖兵说,互联网科技企业虽擅长算法,却在制造方面常常依赖外包。

“我们作为主机厂,从研发到制造全面遵循车规标准。”肖兵补充,“无人车终究是交通运输工具,必须符合汽车标准。”

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为产品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吉奥自主研发的线控底盘,堪称无人物流车的“四肢+神经系统”:它通过电子信号实现精准控制,取代传统机械结构,具备安全冗余与毫秒级响应能力。结合激光雷达、毫米雷达与摄像头等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无人物流车能够精准识别复杂环境,做出科学路径规划与正确决策,让行驶更平稳、更安全。

如今,新吉奥的产品矩阵正在迅速成型:不同容量的无人物流车将逐步替代三轮车和面包车型,冷藏、定制款将应用到更多物流场景当中,目前大型“轻卡+”无人车型已在研发试制当中。

“我们正在从0走向1。”肖兵表示,面对未来,他们的视野远不只物流领域,公司战略重心已全面转向无人化领域,无人环卫车和无人小巴将成为下一步重点布局的赛道。预计到2030年,无人系列产品产值将占公司总营收的50%。


(汽车责编:拓荒牛 )